表达性艺术治疗专题培训 · 第二天简报

发布者:王宇景发布时间:2018-04-19浏览次数:817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校心理工作中的运用”

专题培训报道

417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承办,《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校心理工作中的运用》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专题培训活动进行到第二天。

上午培训开始,赖老师首先带领参训学员们做了一个充满能量的音乐冥想,通过一步步深化的心理暗示让学员对自己充满信心,带着更加积极的心态开始今天的培训课程。

热身活动结束后,赖老师和学员们一起回顾了前一天的培训内容,接着引入到今天的培训主题,通过情境引入的方式对自我介绍时的注意事项,如何发挥自我介绍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通过举例告诉学员们在面对学生时可以通过分享自身的生活故事来建立联系,增加与学生的亲近感。随后,又帮助学员们理清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的侧重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以及如何帮助潜在的来访者。

在上午的培训过程中,赖老师以“情绪”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社会计量的活动。将《大学生情绪量表》中的五个维度对应到实际处理情绪的五种能力,并用五种不同颜色的彩纸作为代表,让学员们循序渐进地分享自己擅长到不擅长的能力,并将这些代表不同能力的彩纸进行剪贴拼接,完成一幅自己的作品,让学员们在活动中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下午的培训中,赖老师继续带领学员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工作经验和亲身体验,依次感受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的使用方式、使用原则。从生命线活动让学员重新思考自己认识的高峰低谷,同时学着去理解感受他人的生命。然后依据生命线的划分阶段,让学员从杂志中找到自己喜欢有所触动的图片,收集裁剪下来,贴到代表不同阶段的彩纸上,完成自己的人生作品,进行交流感悟,分享讨论,赖老师用亲和的话语,深切的共情给以学员们最真实的感动。

临近尾声,赖老师还鼓励学员们要相信自己,勇敢的尝试,不要害怕犯错误,并分享了对学员们的期望:不要害怕错误,勇于将传统的理论用新奇的活动教给学生,帮助学生

 

理论讲解

 

 

活动体验(一)

 

 

 

活动体验(二)

 

 

讨论交流(一)

 

 

讨论交流(二)

 

 

学员心得:

于无声处的提升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校心理工作中的运用培训心得

(上海商学院   高安慧)

本来一直纠结是来参加培训还是到校继续上班处理工作事务,可是当我听完一天的课程,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坚持按时参加培训,能够在华师大遇见赖念华老师,遇见表达性艺术治疗。

赖老师以自己职业发展的历程开启我们三天的培训之旅,赖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及经历告诉我们三个道理:第一是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你足够努力,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追求你想要的工作、生活;第二是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不要抱怨,用勇敢的面对,要想尽所有办法找到可以利用的资源;第三,人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各项能力。

赖老师今天的课程呈现,没有用多少深奥的专业词汇,没有多少概念性的东西,但却无处不在演绎,无处不在阐释表达性艺术治疗,让我们能够一步步地靠近表达性艺术治疗,揭开表达性艺术治疗神秘的面纱,了解表达性艺术治疗。

表达性艺术治疗让我看到无论是多么深奥的道理,多么复杂的社会关系,都可以用可视化的物体来呈现。比如,赖老师用麻绳代表家庭关系中隐形的线,这样就能让参与人员真实的体会到家庭关系中遇到的各种影响,各种牵扯,这样就把家庭关系这条隐形的线用象征性的线表示出来,不需要过多的词汇却更能引发当事人的思考,感悟。

表达性艺术治疗让我能够明白不要只看行为的表象,要用一颗宽容敏感的心,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行为背后的内容。赖老师的一句“看不到的地方才是更应该关注的重点”,让我如梦初醒,让我更加确定作为一个辅导员,作为一位母亲,不要急于下结论贴标签,要用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学生、女儿的成长。

赖老师的课程让我无处不在学习,从课程的导入,到课程的设计、开展,结束,再到与学生的互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不到一天的时间,我很庆幸我选择来到华师大,遇到赖念华老师,期待后面两天的内容,期待赖老师给我们无处不在的惊喜,让我们能够在于无声处获得提升、获得成长。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校心理工作中的运用”感悟体会

华东师范大学  张炜帆

错过了赖教授之前的讲座,幸运的是中心再次请到了赖教授,安排开设这样一个为期四天的培训课程,容许我小小激动一下。

第一天的课程安排主要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回顾一天,课程不同以往从疗法的起源、原理和模式直接切入,但又将这些重要内容全部融入其中。上午的课程从赖老师自身的经历开始,娓娓道来。用鲜活的案例将赖老师如何开始接触表达性艺术治疗及其工作原理做了交代。原来艺术可以用于心理治疗,它有着其他疗法不具备的独特作用。赖老师手把手的教我们教授一门心理课程应该如何设置。比如,课程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先问问学生们的需求(“在这门课程里你想要得到什么?”即课程期待),任课老师不能单方面的讲述,应该将学生的需求和课程的结构、概念结合起来,合理的调整课程的内容,这样的课程才能做到动机高、效率高。接着,小组长的确定和小组的任务、规范的介绍都是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感受比较深的部分是丝巾、绳子等道具的应用。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我更体会到了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文化和家人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在“华人”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不清晰,心理咨询需要正视这样的文化背景,赖老师详细阐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三姑六婆”的社会文化存在的情况下,心理咨询的方式如何变化。下午的课程,从表达性艺术治疗与创伤工作展开。处理创伤的不变法则:需要在安全信任的治疗情境下。丝巾的运用直观的让我们了解工作从让受创者重新述说创伤记忆开始。从图像和背景的艺术角度分析不同位置看到的世界会不同,不同背景看到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效果。因为受创者许多症状都属于潜意识、非口语及右脑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透过语言触及的,艺术的治疗连接了人类隐形记忆及显性记忆,Bessel van der kolk的这一发现使得表达性艺术治疗在1990年之后得以应用。通过“陈六百”的个案分析,让我们了解了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些看不到的东西,愤怒需要得以宣泄,宣泄后的悲伤才是真正要处理的那部分。艺术创作是自我疗愈过程,绘图将人们的创伤经验象征化、外在化、具体化变成主动、直接、可控的历程,可直接处理。之后,赖老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画说疗心的工作模式。第一步,建立联结;第二步,建立能量;第三步,再次体验创伤;第四步,认知与情绪整合;第五步,迈向未来。最后,一门课程设置的最后一步,一定要留下时间给学生讨论,最后要有总结。

以上是我这一天的收获,干货满满,需要消化和实践。在此感谢赖教授和中心的老师们。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校心理工作中运用的感悟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张莎莉

今天是我第一次参加赖念华教授关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专题培训。作为三年的专职辅导员兼系心理矩阵负责人,对我而言,这次的培训经历是全新的。

赖念华教授尊敬每一位学员,对每一位学员保持爱,并根据学员的需求和感觉来调整课堂的内容。一天下来总共5个半小时的课程,赖教授始终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一直让大家处于活跃的状态。这在任何一节课中都是很难得的。每次小课堂结束,赖教授都会给予我们5-10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让大家用来相互分享和交流。在分享和交流中,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对大家来说,这样的交流机会是十分宝贵的。

触动我的还有赖教授进行3个现场的演示。第一个现场演示,通过自己和周围人的对应,形成了自己的5个社会角色,而每个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对应人,便把大家拉进了一个典型的华人社会性关系的文化中。而作为心理咨询师一般较多接受西方的观念尤其表现在多用西方的文化来开导来访者。但是,当来访者回到现实时,她即使想用西方的一些观念案来作为指导,但是,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这也说明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时必须改变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及显示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普及的重要性。

第二个演示,三个人各抓住一条绳的一端,当其中一个人带着绳远离时,另外抓住绳的两端的两个人便自然而然的形成合力,想要把远离的人合力拽回来。应用到平常的家庭关系中,便十分形象和生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用来链接我们之间关系的也有一条这样的无形的绳子。

第三个演示,来访者站在一面灰色的纱布前,她当时所感受到的情绪的面积就和面前的纱布一样大,笼罩了她的整个视野。但是,随着她的逐渐远离,除了纱布,她的视野不断的扩大,她还看到了更多的人,更多的事物。而“纱布”也慢慢从她的“世界”变成了她的过去,直道她转身离去,她的痛苦也将被埋藏在身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被遗忘,最终将会产生自愈的积极力量,让来访者有足够的准备来应对痛苦的事情。

赖教授的每一个演示,都让人感受深刻,让知识和生命产生神奇的连结与互动。赖教授的表达性艺术治疗,通过让来访者的参与创作,在创作、参与中洞察、学习以及成长。从而激发出每个生命的内在动力,从而完成自我人格的完善与成长。

在这三个演示中,赖教授展示出了她深厚的谘商功底,给予每一个生命独特性的尊重都让人感动。非常感谢赖教授,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提供的这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