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简报|“关注积极心理,提升学生幸福”辅导员心理专题培训

发布者:陈洁宇发布时间:2022-11-25浏览次数:10


2022年11月17日,“关注积极心理,提升学生幸福”专题培训进行到第二日,段文杰教授带来了《积极“测”心理》和《积极“享”心理》两场讲座。



图片

上午的讲座中,段文杰教授由校园中常见的“心”问题,引导大家要“依靠科学依据”,用循证的视角看问题,更全面、客观、科学地为服务对象提供安全的服务。基于互联网上60420份调查数据、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对居民健康困扰的调查,可得知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进步,居民对健康的认知进一步深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身体健康,而追求生理心理共同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在大众眼中的健康可总结为“想得开、哭得出、骂得出”,这和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不谋而合。同身体疾病相比,情绪问题(焦虑、抑郁等)稳居第一,且80后成为心理问题的年龄分界点。段教授用数据展示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其次是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对大学生来说,抑郁并非来自于通常认为的生活压力和睡眠不住,而是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对青少年而言,日常监护者是其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图片


针对“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此类心理困扰”的疑问,段教授指出需要家校一同努力发现“心”问题。医院方面,病史、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辅助检查缺一不可;班主任/辅导员需要通过言语和行为上的征兆对学生进行初步评估,根据情况转介至心理咨询辅导。但医院需要专业设备,经验评估往往又容易出现偏差,因此,依靠工具做出快速且科学的评估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心理测量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析。科学的健康评估应符合心理测量学特征、准确体现“健康心理”的内涵,契合现代心理治疗的三大元素。在现实的教育背景下,我们需要基于脑科学的教育目标体系、以培养“幸福学生”为导向的评估工具,建立“预警-预防-干预”的学校心理服务体系。


图片


下午培训伊始,段教授再次强调了幸福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在工作和学习中时时刻刻感受幸福,即“享受幸福”。从愉悦、积极情绪、心流等方面向大家介绍如何用积极心理学在实践中提高幸福感。心理学上的愉悦包含了一系列积极的主观心理状态,快乐是生物本能。“峰-终理论”指出当我们在想象过去的愉悦时,记忆主要受高峰时的感觉及结束时的影响,对过去愉悦的回忆并不忠实于事实的原貌。然而我们并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愉悦,该结果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往往根据对未来愉悦的预期来决定当下的行为。复杂的情绪由内在、外在刺激引发的生理反应、主观感受、认知评价和行为反应四种成分交互而成,不仅会随着时间变化,也会随着特定刺激或情境的联系和复杂度而改变。积极情绪对人的寿命、健康等多方面都有正面影响,尽管有研究表明情绪具有一定遗传性,但我们更应该主动掌控情绪,利用情绪的积极性推动人生前进。
 图片

随后,段教授介绍了心理学概念“心流”和极致体验,即伴随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处于这种状态中的个体能感觉到认知高效、动机激发、无比的快乐和幸福。心流发生于自愿进行的活动中,当技巧与难度平衡时最有可能产生。竞技运动、非竞技运动、审美、写作、基于计算机的活动特别是电子游戏都可以带来心流体验。合理利用心流体验可以有效增加幸福感,有助于实现人生目标。


在本次讲座中段教授反复提到,不论是我们自身还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大家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幸福的人生。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核心素养与幸福能力。从认识自我优势,到合理使用自身优势,最终拥有享受幸福的人生,段教授层层递进,将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参加此次培训的各位老师,使老师们掌握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学生工作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


学员分享摘要:



上海理工大学 苏予燕
情绪分为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积极情绪的体验可能是有好处的,它使我们参与活动,从而增强我们的认知能力;消极情绪会引起躯体的不良反应,会终止或逃避我们的行为活动,会影响到我们对生命的体验感。


在看完段老师播放的“头脑特工队”动画片后,我更加感受到了生命的体验应该是“五味杂陈”的,应该要接纳不同的情绪,包括积极的,消极的。因为情绪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真正让我们有情绪反应的不是客观事物本事,而是我们头脑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认知。不管是积极的情绪或是消极的情绪,它们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会有变化、增减的,那么,我们不应该只欢迎体验积极的情绪,而抵抗或消除负面的情绪。


段老师在讲座中讲到,学生们的负面情绪应该在初中阶段达到高峰期,而我们的学生在青春期没有更多渠道去释放负面情绪,导致在大学离开父母后要么“彻底放飞自我”沉迷游戏,要么抑郁情绪加重,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要有明确的自我认知,要去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不同情绪,学会与自己和解。


什么是自我接纳?自我接纳的定义应该是“个体对自我的特征和感受、生活经历等与自我相关的一切内容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以促发自我的整合与成长”。这个定义的核心是“以促发自我的整合与成长”,有了这句话,才能真正涵盖“自我接纳”的全部意义。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荆英杰
课程最后,段老师带我们学习了心流相关的知识。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人愉悦的状态下且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情况下,人在精神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中便会触发心流的状态。在教育中,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符合学生水平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学习是能够带来快乐的观念,从而让学生能够进入心流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上海外国语大学 赵晶
今天段教授主要从积极“测”心理和积极“享”体验两个角度来阐述。上午的“测”从校园安全的“心”问题出发,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媒体有关的报道、社会调查数据和中国首个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流调报告等来说明民众对健康理解的深化,开始重视心理问题,以及不同年代人的不同应对偏好。特别通过对大中小学校园心理健康的元分析,提出了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与幸福能力,从而达到幸福这个教育的终极目标。为此,如何发现“心”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在医院,医生一般从病史、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和辅助检查这个四大元素来发现心理问题。在学校,老师们可以通过言语和行为征兆来进行经验评估,也可以运用量表进行工具评估,但由于各种原因,让心理评估变得比较困难。因此,如何科学健康地进行心理评估的标准就提上议程。首先,要符合心理测量学的特征,符合信度和效度,交给专业的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来做;其次,要准确体现“健康心理”的内涵,符合精神病理学诊断标准DSM-5;最后,要契合现代心理治疗的三大元素,即社会、心理和生理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系统论。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基于脑科学的教育目标体系,即有机知识体系、强大认知能力和持久学习动机,同时建立面向全体人员的预警体系、面向易感人员的预防体系和面向特点人员的干预体系,让我们全体师生可以更幸福地享受校园学习和生活。


下午,我们学习了如何积极“享”体验。从愉悦的概念,到愉悦感的层次性,再到峰终定律的具体示例来阐释愉悦的记忆、期望和适应。然后从情绪的生理基础、主观感受、认知评价和行为反应来说明复杂的情绪系统,并引用扩展-建构理论来说明积极情绪能扩展一个人的即时思维和行为范畴,帮助个人建立持久的发展资源,从而促进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同时阐释了享乐主义与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有关,分享了简单的测量方式,也提出一定的基因和生物学基础的相关性。最后的心流特别喜欢,跟随老师的讲解,也回味着自己曾经的心流体验,学习到如何制定挑战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更易于让学生获得心流体验。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刘婷婷
作为高校思政队伍的一员,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成就感,以提升学生的满足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平时我们关注的多是学生的问题,多数会强调某某人不认真对待学习、没完成任务,其实不妨考虑换一个思路,从积极、鼓励的角度看待学生。关注积极心理,我们能站在更高的维度,更广的视角去看待人生,希望我们直面自己的大脑和内心,了解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提高思维的维度。


因此,对学生的关注不只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更多的精力要投入到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并帮助学生看到自身的这些力量和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体验到主观幸福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掘潜能,利用积极力量来完善自己。


此次培训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难得的心灵修行,课程虽短,但是留给我的回味和思考却很长。可以说,这门课程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课程之后,我开始认真的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方法,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思维层次。在这个浮躁的年纪,能有机会静下心来听这样一门课程,真的很幸运。段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很多内容让我茅塞顿开,而且将令我终生受用。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邓斌
辅导员本身就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丰富的,尤其是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自我成长”当中,了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对于校园危机事件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情绪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但情绪也是最容易从外部观察体验和测量的心理状态。因此,可以发挥朋辈互助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关注学生们的情绪表现。“积极情绪往往是传达安全的信息,积极情绪的进化意义并不体现在此时此刻,而是体现在未来”。所以,培养感知积极情绪的能力会有长期的“收益”。


最后,段教授分享了心流—Flow极致的体验,这是一种伴随着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而出现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体感受到认知高效、动机激发、无比的快乐和幸福。这种极致的心流体验和幸福感来源于发自内心地喜欢所从事的活动,也再次说明了引发心流体验的活动一般具有内在激励性,可以制造沉浸体验。当知觉到的行动机会与行动者知觉到的技能相匹配时,便能体验到流畅感,这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可以试图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符合自身技能的活动,带领其挖掘自身获取成就感的潜力,体验到流畅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