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承诺疗法(ACT)专题 简报(10月20日-25日)

发布者:范家卉发布时间:2015-10-21浏览次数:1177

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辅导员心理专题培训

接纳承诺疗法(ACT)专题

简  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主编:徐林、徐淦            

2015.10.20



接纳承诺疗法(ACT)简介

  

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蒂文•海斯(Steven C.Hayes) 教授及其同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基于行为疗法创立的新的心理治疗方法,是继认知行为疗法后的又一重大的心理治疗理论。 ACT MBSRDBTMBCT一起被称为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是认知行为治疗的最新发展。在ACT的理论和实践技术中,融合了很多东方文化,尤其是佛学,禅宗的概念。ACT的基本理念非常符合东方文化和价值观,在中国具有很好的大众实用性和适用性。

  

讲师介绍

  

祝卓宏博士,中科院心理所教授,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中科院心理所国民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国家公务员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委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际EAP中国分会理事。



  

培训第一天

开班仪式

1020日上午9点,为期5天的“2015(下)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辅导员心理专题培训”,在我校中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308室顺利开幕。上海正值金秋时节,美好的天气给此次培训带来丰厚的期待。本次培训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承办,培训的主题为“接纳承诺疗法(ACT)专题”,参与培训的共有近30位来自上海各高校的辅导员和老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朱虹副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欢迎各位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的到来,感谢了此次培训的讲师及组织者,并预祝在场的学员们能够学有所获。中心的王琪老师也对各位老师的到来表示了欢迎,随后详细交待了本次培训需要注意的事项。开幕之后,全体老师于大学生活动中心一楼进行了合影留念。

                      

  

  

ACT概念引入

  

开幕式后,进入正式的培训课程。祝教授根据一半老学员一半新学员的现状,将预设的课程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学员分组为老学员搭配新学员。祝教授就现下的情况引出了ACT的核心理念:如果只是纠结环境的变化,而不愿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结果是要么按照原计划讲课,导致新学员听不懂;要么从头讲起,导致老学员感觉浪费时间。而祝老师根据新的背景,思考后采取新的行动。在思考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把新学员和老学员混杂的情况视作困难,即根据ACT的取向,“不把问题当作问题”,而是“从问题中发现机遇”,把老学员看作帮助新学员的资源。通过新老搭配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加了学习效率,更是增进了课程的互动性,加深了新老学员的情感交流。在随后的T字迷游戏中,也实行了老学员启发新学员的授课模式。通过对T字迷中“缺口”的解读,学员们进一步明白了“将阻碍视为机遇”的核心思想。

接下来是对ACT进一步的介绍。祝教授通过两首诗,让学员们了解到ACTCBT的不同。CBT是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目的是通过一些列的技术,转变脑中的“不合理信念”,而ACT是接纳承诺疗法,不把一些信念、价值观当作问题,教会的是放下的技术。之后,教授又通过“小和尚背女色”的故事,让学员们了解到ACT和佛教的区别,ACT不同于佛教的一点在于,ACT是有实实在在的技术的。此外,祝教授又通过带领“串人名”的活动,通过人脑神经元的比喻,让学员们加深了对ACT的理解。

                   



RFT理论介绍

  

午间,学员们于教室内用餐,并进行了简单的休息,便进入到了下午的培训中。培训开始前,祝教授带领学员们进行了相互按摩的活动,培训从舒适放松的氛围中开始。下午主讲了RFT框架理论,祝教授通过几个生动的日常案例,讲解了语境主义哲学和语境行为科学,阐明了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语言会产生规则,婴幼儿通过语言的反馈、强化,学会了人际相处的正确界限。但规则有好有坏,如交通规则使我们得以安全行驶,但僵化规则,可能会控制住人的行为,当规则过度时,则会产生痛苦。祝教授又通过几个现实的个案,讲解了人际框架理论与ACT的关系,其中重点讲解了ACT的三点核心技术:为什么要认知解离?为什么要接纳?为什么要接触当下?通过祝教授生动又平时的讲解,学员们了解到:观察性自我看到自我经验的变化;价值让自己发现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承诺行动、克服障碍才能激发动力。

通过对RFT框架理论的学习,学员们感受到ACT的理论支持十分坚实,都对接下来的ACT培训充满了兴趣。

                                            



学员心得

  

非常荣幸能作为老学员参加接纳承诺疗法ACT第二期培训。今天是此次培训的第一天,是温故而知新的一天,也在上期培训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 首先,T字谜这一ACT经典游戏迅速使我重新进入到ACT的学习情境中,而且作为一名老学员,还有机会向新学员进行启发和引导。祝卓宏教授用心安排新老学员结对的方式,本身也是对ACT的鲜活实践,面对培训学员的变化,祝老师并没有把问题当问题,而是把问题看作资源,智慧应对,也让学员们领略到真正的师者魅力以及ACT疗法的魅力所在。正如T字谜游戏让我领悟到的:看起来怪怪的缺口,我们本能地想堵住它,但当我们在努力封堵的过程中,却发现离目标越来越远。恰恰相反,当我们放弃封堵,把这一缺口当作资源,却惊喜地发现,我们轻松地实现了预定目标。 下午的课程,我最大的收获是了解到ACT疗法是在关系框架理论(RFT)下,在认知革命的基础上实现了行为的革命。ACT疗法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认知调整方法在很多情况下显得苍白无力,仅有认知的改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行为训练。而且认知的改变本身,就是相当困难的,如何实现行为的革命呢?ACT有一些独特的核心策略,期待接下来课程内容的学习。

上海杉达学院 庞玉洁

20151020

 

  

今天是接纳承诺疗法培训的第一天,作为ACT的新成员感觉受益良多。祝老师内容丰富而风趣幽默的演讲,小组间轻松丰富的活动,休息间歇的经典小游戏,都让我们在学习act的同时,拥有了很好的体验。知识的具象化和培训内容的实践,也为我们之后在日常工作中运用act 疗法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近期和同学们交流比较多,也得到了很多同学关于入学一个月问题和困惑的反馈。其中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由于大学和高中学习方法和要求的不同,很多同学反映不适应大学授课方式,课程内容也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第二是人际关系,大家课程安排较满,平常主要和宿舍同学交往,其他同学间没有交集。第三主要是忙碌造成的焦虑。和同学的交流中发现学习的困扰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点是我没有料想到的。同学在反映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焦虑和无助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大学新生的学业问题。而今天T字型的游戏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受原来规则的影响,执着于将缺失的一角补全,执着于长边为T的一竖,所以上下求索而无果。而同学们也是一样,迫于高中学习压力和学习惯性,不能很好的接受现在的改变,陷入困境中很难脱身,僵化的思维和狭隘的视野,也阻碍了大家的成长。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却没有真正地认识和看见过问题。有的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当我们认为这是问题,我们就反感它,推脱它,希望赶紧挣脱它,但有时候这样反而会使得问题的解决陷入僵局。当我们不把问题当作问题,把它当作资源或机会的时候,就获得了新生。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我想到了拜伦凯蒂的一念之转。“转念作业”仅有四句问话,教我们以全新眼光看待所有烦恼的问题。凯蒂常说:“造成我们痛苦的,并非问题本身,而是我们对问题的想法。”我们一直想要放下痛苦的念头,却从未奏效。“转念作业”反其道而行,它让痛苦之念自动放下我们。希望通过学习ACT这套方法后可以应用在自己和学生身上,彻底扭转我们的现实生活。希望“转念作业”不仅帮他们走出问题的阴霾,还帮他们化解焦虑,重燃生命活力,勇敢地开创新生活。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赵婧媛

20151020

  

2015.10.21

培训第二天

ACT病理模型

  

1021日上午9点,ACT培训的第二天会程在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308教室如期举行,今天上午的培训内容是ACT的病理模型。培训一开始,祝老师带大家做了手指操的小游戏,通过给手指命名数字与符号,经过联合推演,就能够快速掌握加减运算的手势。简单的小游戏,使得培训的氛围轻松又欢乐。紧接着,祝教授带大家复习了ACT与佛学的结合、ACT的病理模式和佛学六盖的关系。六盖指贪、嗔、痴、执、慢、疑,分别对应ACT的六个病理:脱离现实、回避控制、认知融合、概念自我、行为受限、缺乏价值。祝教授给大家讲了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苏东坡写八风吹不动,佛印看完写了个“屁”字,苏东坡回家一看,非常火大,于是就过江又去找佛印。佛印笑说,你不是说自己八风吹不动吗?怎么我一个“屁”字就让你过江了呢?可见,很多时候,在字面上我们很容易觉得自己理解了,并且能够做到。但是落实到生活的行动中,我们往往却并不一定做得到。而真正的体验性自我就是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点滴的实践。祝教授又根据一个个鲜活的实例,详细解释了这六个病理。通过“不要想象北极熊”让学员体会到了内心世界回避的悖论:反弹效应;通过动物逃避灾难世界的案例解释了什么是“经验性回避”;通过强迫症和厌食症的个案阐述了“认知融合”的意义所在。此外,对于“概念自我”、“迷茫”、“不行动”等病理,祝教授都一一举例进行了详解。

随后,祝教授重点讲解了ACT的整合和实用主义。ACT是基于关系框架理论和功能性语境哲学的,又吸收运用了各流派之长,因此是整合的。而ACT的实用主义体现在与规则拉开距离,当距离拉开,视野扩大时,才能够看得更加清楚。当我们与概念、规则有了距离时,我们才不会认知融合。祝老师又通过一系列的电影阐释了什么是“剪辑过的事实已经不是事实”,如《头脑特工队》、《疯狂原始人》、《罗生门》等等。从这些电影衍生到日常生活中,即是ACT的实用主义:要理解到人是多面复杂的,不要单面、标签化地去评价自己和身边的人。祝教授还提醒我们要时常思考:自己的心胸是否足够大到容纳对方的阴暗面?尤其在亲密关系的融合阶段,如何去包容暴露出来的阴暗面呢?

 

 “正念”的技术练习

  

下午的培训中,祝教授主讲了ACT的六边形治疗与佛学六度的关系。培训以进阶版的手指操开场,在简要地介绍了“禅定”、“布施”、“精进”、“般若”、“持戒”、“忍辱”这六度之后,祝教授变带领大家进入了一系列的正念练习中。在“正念进食”中,通过观察一粒葡萄干的大小、色泽、纹路,细细品味它的甜度、口感,可以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在“观呼吸训练中”,祝教授让大家挺直腰背、闭眼静坐,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间,关注气息是怎样经过鼻腔、喉咙、呼吸道,最终达到肺部的,通过几分钟的练习,便可以达到减压的目的,在呼吸过程中对大脑的休息,更可能超过了睡眠能够达到的程度。在几次呼吸练习之后,就可以进一步修炼“观念头练习”。在呼吸训练中会出现一些念头,这次不用回到呼吸上,而是去观察这些念头,不评价、不判断、不思考,而是像看着一条河从眼前流过一样。通过观念头练习,我们可以感觉到身心的平和。针对这几个练习,学员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观念头练习和催眠有什么区别?和禅定有什么关系?观察到的念头是否和自己当前焦虑的事件有关?针对这些问题,祝教授一一进行了详尽的解答。

在简短的休息之后,教授又带领学员们进行了“身体扫描练习”。保持坐姿,从觉察右侧大脚趾开始,一直到无名趾、中趾、小趾,觉察每个脚趾头的状态,觉察脚底板的感觉,觉察脚跟、脚背,一直到小腿、大腿、臀部。感觉坐在椅子上的舒适度,感觉腰腹胸背的酸疼度,感觉手臂手指的放松度,感觉眼耳鼻舌的紧张度。再从头顶向下扫描,感受每个器官、每个组织、每个细胞,给了你生命……通过这样细致的扫描,学员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如何通过练习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如何通过扫描来达到治疗的作用。紧接着,祝教授又带领大家进行了“观记忆练习”:回到小学时代的记忆,回想各种细节,将一幕幕画面都投射在眼前的屏幕之上,继而是初中高中的记忆、大学时代的记忆;“关系的正念练习”:觉察身边的人,和你发生了各种关系的人,一直到整个宇宙的关系;以及“行走正念”:在行走的过程当中,感知身体发生的变化,也可以推广到家务中、洗澡洗漱之中,专注于其中,而不是想着令你焦虑的过去和未来,从而得到自我的享受。

通过这些正念的练习,学员们掌握了认知解离的技术,体会到了ACT治疗中“打破僵化”、“选择行动”、“觉察当下”的具体含义,也联系到心理剧、沙盘、绘画、家排等疗法中,对ACT的整合有了更深的了解。

  

学员心得

接纳自我,感受当下

一、学习肇始,心在路上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离第一次接触学习“接纳承诺疗法(ACT)专题”已有半年之久。这一期间,收益匪浅,做人做事也愈加明白,何为接纳,何为承诺,何为价值与行动。实际上,如祝老师说教,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关键还在于我们看待问题的态度和视角。ACT正是在这样教会我们,放宽胸怀、接纳自我,然后做更好的自己。

如今,半年之后,在刚得知1020ACT专题培训第二期即将开班之际,即使每天晚上加班至深夜2点,即使路程每日将近2个小时,我也毅然报了名,相信这也算是自己再次靠近ACT,再次聆听内心的一种机遇吧。就这样,我成了第二期培训班的学员。

二、回避与逃离,心理僵化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注定要去面对这个世界,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做到心理灵活的应对一切。事实是,很多人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时,会选择回避问题,会利用自身以往的经验去逃离现实的世界,不仅如此,逃离和回避的同时,他们也在郁积自己的情绪,于是痛苦,于是责备,于是性情改变甚至不能自拔。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这是恶性循环,也是痛苦的根源。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为,问题与痛苦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认知发生了错误,而认知重建和解决问题是CBT的治疗导向;但反观现实,人们产生对问题的认知其实是特定情境下、语境下所产生的特定认知,其心理是僵化的,缺乏灵活。ACT在于促使来访者接纳问题本身,并进行认知解离,感受当下,通过改变特定情境来引导来访者改变对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从而使得僵化变得灵活,并进行价值赋义与行动承诺。

三、武士与苍蝇,让我触动

今天课程结束之前,祝老师给我们看了段视频,名字我没听清,姑且取名为《武士与苍蝇》吧。视频中,武士正在进行禅定打坐,也即正念。但苍蝇的来袭却一下子扰乱了武士的情绪,其第一反应则为“要灭了苍蝇”。殊不知,苍蝇越灭,苍蝇越多,武士心情也越烦躁,无法正念,转为痛苦。其后,武士看到壁画上绽开的梅花,开始对苍蝇赋义,继而定下神志,重新选取看待苍蝇的态度和观点。因此,武士重新找寻自我,安然自得。

苍蝇,即是问题所在,是痛苦来源;武士对待苍蝇,是要灭掉苍蝇,是要解决问题,灭掉痛苦;然而,武士越想脱离却越不能脱离,深陷其中。其实,我们对待问题、对待痛苦,何必太执呢?问题本身并不构成痛苦,只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态度间接地引发了痛苦,引发了人内心的执念。

上善若水,人心若如水般善利万物,如何可执。ACT学习,收益匪浅。谨在此,对祝老师和华师大辛苦的师生,表示最诚的的感谢。

韦彪

上海理工大学

  

第二天ACT课程结束了,对于老学员的我来讲,是温故而知新的,能让我从新梳理和整理对于ACT理论框架认知。在本次课程内容中讲解ACT理论知识和正念练习方法等内容,知识点涵盖量大,案例分析详细。本节课程中印象深刻是佛学六盖和六度。如工作中,一些学生中个别案例,如近期系里学生会,部长们(高年级)和新进部员(低年级)的学生初期工作交流磨合期,矛盾激化其实双方认知融合度不够,高年级主观上想要做好事情,领导好低年级学生,他们主观意识很强,却忽略客观存在的问题,使之低年级会有一些情绪波动,导致一些问题产生。双方压力都很大,也都非常焦虑。所以教师角度上,需要理解和正确引导他们顺利度过这个时期,让他们反思事情本身,而不是回避和逃避这个问题,而是接纳,分解,和整合问题,以平静之心接纳不可改变的应果,以无畏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缘分。在练习正念吃葡萄干中,感受跟第一次练习不同。第一次纯粹的学习,这次练习会联想一些事情,作为辅导员的我,怎么样能无评价的,专注的观察学生,从新去了解学生,帮助他们提高自己,勇于挑战。也期待接下来ACT的课程,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的状态。

蒋靖柯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接纳承诺疗法培训的第二天,我们学习了ACT心理病理模型、ACT治疗的核心治疗过程、ACT的六边形治疗模型与佛学六度的对应关系;ACT治疗要求我们做到关注当下、完全接纳、认知解离、以己为境、明确价值、承诺行动。只有做到认知解离,我们才能将言语客观化,才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记忆、思维、情感和感觉,才能冷静的观察负面情绪,也才会正确地调节情绪。

下午我们学习了ACT治疗的核心正念,正念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正念要求我们有意识的觉察,爱惜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有足够的的自信,顺其自然、平静祥和地看待人和事;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受概念化自我的约束,在全面的了解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之前加以判断,想着一定要怎么,一定不要怎么样!我们专门进行了一下午的正念练习,正念吃葡萄干、观呼吸练习、观念头练习、身体扫描练习、时空穿越、关系正念、正念行走、正念进食等;通过正念练习,我们对ACT疗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体验和了解,以前我们每天都忙碌于手头繁杂的工作,根本不能使自己静下心了去思考或者感受一件事,不能很好的关注我们身体的每个器官,以及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能平静的思考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与同事、领导的关系等等,而正念练习让我们关怀、觉察当下,觉察自我、觉察关系,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存感恩,爱惜身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杨晓丽

上海健康医学院

  

 ACT的魅力

今天是接纳承诺疗法培训的第二天,作为ACT第二期培训的新学员我慢慢进入了状态。说实话,第一天培训大量的概念砸的我有点儿晕。今天上午祝教授将ACT的心理病理模式、治疗模式分别与佛学的六盖、大乘佛教相比较,让我对心理僵化的六种病理模式有了清晰的认识,每一种模式在生活中我们都能找到原型,带着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又一步步探讨了提高心理灵活性的六大治疗模式。

祝教授在两天的讲课过程中多次提到一部小说《乱了流年伤了婚》,我抱着好奇的想法将这部网络小说看了个大概,结合身边的一些婚姻个案,当事人在整个过程中“缺乏甚至丧失自我觉察”是我最深的感受,如果他们能在生活中偶尔停下来,进行一番自我觉察,婚姻也不至于亮起红灯。学习过程中,我联想到我最近的两个失恋的学生个案,如果使用ACT的技术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我联想到如果将ACT的理念灌输给患孤独症、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孩子是不是可以最早得到治疗;我联想到如果将这些理念做更广泛地宣传推广,是不是可以避免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我的联想太多了,先拿自己做个实验吧,希望通过学习,我能成为接纳承诺疗法的推广者。

感谢祝教授也感谢我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给我这一次深入学习、自我觉察的机会,也谢谢一起培训的老师热心的交流和帮助,非常感谢!

赵丽敏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通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的第二次ACT疗法培训,感觉到收获颇丰。通过祝卓宏教授的讲解,我了解到 “接受与实现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简称ACT),是继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后,兴起的第三波心理疗法。这种新疗法主张拥抱痛苦,接受 “幸福不是人生的常态”这一现实,然后再建立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观。

ACT以功能性语境主义为背景,以关系框架理论(Relational Frame TheoryRFT)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类主要的心理问题源于语言/认知与我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方式,导致人们有悖于长期价值观的行为及心理上的不灵活。ACT通过正念、接纳、认知解离、以自我为背景、明确价值和承诺行动等过程以及灵活多样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增强心理灵活性,投入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ACT从创立到应用都与东方禅宗的一些观念相关。

ACT起源于行为分析,现代行为分析以“功能性语境主义”作为基础[4]。语境主义把心理事件理解成整体与具体情境(包括历史和环境)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寻求保持与整个心理事件及其情境之间的联系,并以其整体性不遭破坏的方式分析心理事件,并试图预测和影响整体与具体情境之间的连续互动,力求使分析达到一定的精确度、范围和深度。相对于心理事件的形式,语境主义对心理事件的功能最为关注。语境主义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任何脱离历史和当前情境的事件都不能称之为“事件”;同样,行为也应该与具体的情境密切相关。

功能性语境主义作为ACT的哲学背景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ACT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普遍真理,强调了有效性的重要性,并将价值观作为衡量是否有效的前提。其次,ACT的行为分析将“预测和影响”作为整体目标,这就不得不将多维的语境变量也纳入分析的范畴。不改变语境,不可能对心理事件产生影响,而且只有语境变量是可以被直接操作的。由此可见,ACT关注心理事件的语境及功能,而不仅仅是了解认知和情绪的形式和强度。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ACT中,即便心理事件在形式上是“消极的”、“非理性的”甚至是“变态的”,治疗师都明显保持着开放接受的态度,因为判断事件是否成为改变的目标应取决于事件的功能而非形式。此外,功能性语境主义的实用主义取向使得目标变得尤其重要,ACT也非常强调这一点,来访者被鼓励热情地投入与自己价值观相一致的生活,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而不是去追求空泛的理论。

关系框架理论(Relational Frame TheoryRFT)是有关人类语言和认知的基础研究的一个全面的功能性语境模式,这一模式指引着ACT的发展。从这一点来看,ACT整合了人类语言和认知属性的基础研究科学,可以通过诸多实证研究和临床实证干预来检验。RFT理论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语言,无论是现实社会生活还是内心世界,语言无处不在,了解语言和认知是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人类语言和高级认知的核心是具有一种习得的和受语境控制的能力,可以人为地将事件相互关联和结合,并根据这些关系改变具体事件的功能。心理事件发生的语境包括个体所处的物理、社会、生物和文化特征,个人一生中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历史都会影响他在目前情形的心理事件。

祝教授将ACT/RFT的心理病理模型总结为六大问题,具体表现为:
1)经验性回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指的是人们力图控制或改变自身特定的内心经验(包括躯体感觉、思想、情绪、记忆和自动行为等)。由于思维压抑的悖论效应存在(如,当我们被告知“不要想白熊”时,脑海里首先反应就是“白熊”),经验性回避并不能起到很有效的作用。此外,单纯回避的方式即便能暂缓负性情绪,往往会造成来访者对刺激物的麻木或过敏,导致生活空间受阻。
2)认知融合(cognitive fusion)指的是语言过程对行为的过度或不恰当控制[1]。语言法则通常会缩小直接经验的行为范围,限制偶然事件的影响力。这样一来,人们并不能很好地接触此时此地的经验和直接的偶然事件,而是更倾向于受语言法则和评价的支配[10]。根据ACT/RFT的理论,认知的内容和形式并不会直接导致问题,除非语境特征使得该认知形式以不健康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比如,在语言法则的影响下,人们会把认知内容和认知对象混同,把对事件的解释与事件本身混同。
3)概念化的既往与恐惧化的将来(Dominance of the conceptualized past and feared future)指的是由于认知融合和经验性回避,不断回想过去的错误或可怕的未来,这就导致人们不能感受当下,失去直接的和此时此刻的真实经验,新的可能性就会被排除在外。
4)对概念化自我的依恋(attachment to the conceptualized self)指的是用概念化的语言限制自我,使自我变得狭隘,导致不灵活的行为模式。比如,来访者对自己的描述是“我是一个恐怖症患者”而不是“我害怕”。
5)缺乏明确的价值观(lack of values clarity)是指由于不良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历史导致来访者无法选择有意义的方式生活,缺乏价值感和自尊感。
6)不行动、冲动或逃避(inaction, impulsivity, or avoidant persistence)指的是来访者为概念化的自我进行防卫,表现为缺乏有效投入各个生活领域的活力和行动;从短期效应来看,可能会降低来访者的负性反应,让来访者觉得正确,但此类行为会使来访者失去与所想要生活方式的接触,导致长远生活质量(价值观)退化。

郭 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0.22

  

培训第三天

价值澄清与承诺行动

  

   今天是ACT培训的第三天,在简单的热场之后,祝教授以一个隐喻故事开始了今天的培训。如果一个人陷入流沙中,越是挣扎越是陷进去,你路过看到,会怎么告诉他?我们会告诉他不要动,不仅不要动,甚至要趴下去,拥抱流沙,和流沙最大面积地接触,顺着沙漂向下游,你就会发现反而被流沙托了起来。通过这个小故事,祝教授再一次强调了ACT的核心理念——“接纳”。紧随接纳理念的强调,祝教授提出了ACT另一核心概念——“承诺”:你过去做过哪些努力?效果如何?代价如何?是否愿意尝试新的策略呢?教授通过廖智的视频开启了大家的思考。

   廖智曾是一位普通的舞蹈老师,拥有一个普通的幸福小家,生活简单平静。然而2008512日的汶川地震,打破了所有的平静,被埋二十六小时,她失去了最深爱的女儿和热爱跳舞的双腿。令人惊叹的是,截肢两个月后,她居然跪在大鼓上翩翩起舞,被誉为“无腿舞后”。装上假肢,她为灾民义演,陪孩子们跳舞谈心。今年4月得知雅安地震之后,她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她要以一个地震亲历者的经验,为救灾出一份力。在本期节目中,廖智平静地描述5年前的那场灾难,分享自己从被压在石头下的绝望到如今的笑对人生的心路历程。她曾经也曾自我放弃过,抵抗命运的不公,退缩在轮椅上,依赖于父母的照顾。但是她却醒悟到,如果自己就这样下去,这一辈子就会活的没有丝毫尊严,因此她终于直面和真正接纳了当下的境况,对自己承诺自己要往前走。她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大家,灾难给她带来的

意义,找到人生的意义,她会一直笑着往前走。




   视频给与了学员们很大的震撼,也让学员们思考自己是为什么而活?该如何度过这一生?祝教授带领大家做了《墓志铭》和《80岁的生日晚会》两个小练习,当我们老去,回首往事的时候,希望自己成为的是怎样的一个人?教授又带学员们做了《价值罗盘》的练习,进行了更加具体的自我价值澄清。而价值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具有连续性,在澄清了自己的价值之后,就要承诺行动。迈出一小步,前进一大步,学会利用语言的积极力量连接行为和价值。祝教授讲述了自己减肥的经历,通过每天报告运动、饮食和体重,达到了减肥的目的,实现了“我要健康”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从价值和意义层面下降到行为层面。


  

 

ACT治疗过程

  

下午的主讲内容是ACT的治疗过程。至此,ACT的理论部分基本培训完毕,进入到咨询应用和实践的环节。祝教授首先给大家强调了作为ACT治疗师应当秉持的基本姿态:通过隐喻、练习、体验和关注当下的方式,让来访者领悟。如果过分强调语言内容,去讲道理,反而会导致不平等的出现,背离了ACT平等看待他人的宗旨。ACT咨询师需要自己对接纳承诺做出示范,如果咨询师自己对问题都逃避,那么再多的道理也是无用的。祝教授还将治疗过程的内容与上午所讲的“价值”联系起来。ACT常常会引导来访者聚焦于情绪,但不能过度聚焦情绪。尤其是当一个人总是说自己情绪有多糟糕的时候,反而不能过度聚焦,因为他们往往正是通过沉浸在情绪当中来回避很多现实的东西。ACT的目标并不是减少消极情绪,ACT指向来访者的价值与目标。成功的ACT治疗师的态度应该是“同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共情的态度、温柔的安心、心甘情愿地选择自我暴露、保护来访者寻求正向价值的基本能力,即在本质上,ACT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依据ACT治疗的理念,祝教授带领学员们对这样一个咨询场景进行了分享讨论:当来访者说“我昨天醉酒了,醉得一塌糊涂”时,咨询师该如何回应这句话呢?最好的回应该是“我相信你醉酒一定有原因”,这是接纳的心态,而不是“你怎么又醉酒了”。从认知解离的角度,也可以这样回应:“假如你看到了自己醉酒的样子,你会怎么想呢?”从价值层面上,还可以这样反馈:“今后你对饮酒这件事情,是怎样的态度呢?”从承诺、行为的角度,可以这样回应:“你今后会有什么打算呢?”当然这些回应都要基于接纳的心态。


    

接着,祝教授详细阐述了ACT治疗中如何“为改变创造语境”。首先要领悟的是“控制才是问题,不是解决之道”,试图控制和消除讨厌的个人经验是受文化规则驱动的,文化规则认为消除了烦恼的个人经验才会健康,来访者常将这些假设带进治疗中。来访者觉得自己被困住了,认为咨询师能给出实用的策略,而经验丰富的咨询师知道,来访者寻求帮助,并不意味着来访者做出真正的改变。文化使得我们认为消极的情绪是有害的,这一简单致命的文化指令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来访者被困住。而ACT治疗师开始治疗过程时,主要涉及四个关键问题:什么是来访者想要的最佳结果?来访者已经尝试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的效果如何?遵循这个策略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接着,通过测谎仪的隐喻,祝教授阐述了接触了当下的重要性,只有接触当下,才有接纳和解离的发生,只有在当下,承诺行动才能最接近价值。人类经验都由对过去的经历或记忆,以及对将来的构思所组成,这些记忆、故事和构想是存在的——但过去和将来却永远不可能存在。教授又通过觉察脚趾的实验,说明了接触当下两种常见的失败:缺乏集中注意技能、僵化的注意控制。最后,教授基于接触当下讲解了人类几种自动化的心理模式,又带大家进行了一系列接触当下的练习,让学员们慢慢掌握了接触当下的技巧。


  

学员心得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浅谈接纳承诺疗法ACT中的承诺

  

接纳承诺疗法强调通过接纳、认知解离、观察性自我让来访者与当下有更多的接触和觉察,然后明确价值观,促使来访者承诺行动,最终做出改变。整个治疗过程包括接纳、认知解离、观察自我、与即刻接触、明确价值观、承诺行动等六个步骤,分为两大阶段——接纳与专注此刻过程、承诺与行为改变过程。故此,该疗法被称为接纳承诺疗法。

祝卓宏老师将接纳承诺疗法的六个过程与大乘佛教的禅定、忍辱、持戒、般若、布施、精进等六度结合起来。这让我耳目一新,也对ACT顿感亲切起来。祝老师对ACT进行了本土化的解读,这让我对其中承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产生了一些启发和想法。

承诺亦即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也就是说话算话。古今中外,人们都强调要诚实,强调承诺过的一定要兑现。这从道德规范方面讲,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另一方面,如果遵守诺言与我并没有任何好处,我为什么还要遵守诺言呢?(事实上现今社会不遵守诺言的现象比比皆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里认为我们每个个体都对应着无边无际的宇宙,例如道家有“人身小宇宙”之说,儒家也有“天人合一”的观念,佛家则更为直接“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注意它的意思是时我即宇宙,心外无物的意思)。以儒释道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生以提高自己的境界,超越自我为目的,而提升境界的途径就是把自己的言行分别对应到高层境界的标准(儒释道皆是)。

如果我们遵守承诺,言出必行,这就意味着我们拥有控制自我的力量,并能通过控制自我来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如果无法遵守承诺,经常说话不算,这不仅仅会损伤我们的人缘(或威信),更重要的是我们损失了控制自我,改变世界的力量。

所以我想承诺在ACT中之所以重要(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承诺占了半壁江山),就是因为ACT就是通过让来访者接纳、遵守承诺来获得控制自我的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观,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复旦大学

李炜

  

这次培训,我是作为一名彻头彻尾的新学员来参与学习的。说到新,首先是相对学习班的成员构成而言的。我们一个小组6个学员,4个学员曾经参加过接纳程序疗法第一期培训,而我还是第一次接触接纳程序疗法这个概念。其次是我个的心理学基础而言的,我在学校并不负责心理咨询工作,参加心理培训,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兴趣。可是我毕竟不是科班出生,没有多少心理学的知识储备,与同组的心理咨询老师一起学习,倍感压力。所幸的是,祝老师的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让我这个心理学门外汉也有了很多的感悟。而且,同组的兄弟姐妹也多是“学长”,对接纳程序疗法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培训中我不太能理解一些概念也常细加指点。虽说培训还没有结束,也算是收获满满了。我没有太在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整理,很多时候,都是祝老师的一两句话,或者一个小故事带来的感触。今天的培训,有几个让我特别感触的地方。例如,那段“两个好人却没有好的婚姻”的故事。生活中,不要一直埋头做“你以为”的事情,你要多觉察彼此间真正的需求,回应这种需求。我自己曾经一度也是文中那个母亲,所幸的是觉察比较早。婚姻不易,需要经营,也需要学习,学点心理学不坏。还例如,我们要学会与自己的情绪相处,适当的时候要学会以自为景,跳出自己之外看着它,而不是着急、不执着要立马消除它,与它共处,照常生活。生活中的幸福是由自己的心决定的,这样,快乐自然能够回来。还例如承诺行动,作为ACT治疗的一个环节,我对很多建议都深表赞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短视,不要放弃;公开承诺,接受监督亲友的支持鼓励。家里正有人和祝老师一样在励志瘦身,我也一直在大力支持。学了今天的课程,我觉得有必要提议他做个承诺,今后也要及时给与他鼓励。如此种种感悟和触动,每天都不少。不一一赘述。培训还有两天,自己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次心理充电的好机会。

上海电机学院

刘丹

非常荣幸作为ACT接纳与承诺疗法专题培训的老学员参加了第二期的培训,再次见到祝教授感觉非常亲切,在开班仪式上,朱虹老师也介绍到祝教授非常繁忙,是“承诺”的力量让我们再次有幸聆听祝教授对ACT的讲解。

作为老学员,做大的感触就是“温故而知新”,从第一天的T字迷,到理解CBTACT的区别,再到理解“关系框架理论”、“接纳”、“价值观”等概念,每一次的聆听都有新的收获。如果说上一次的学习是让我了解ACT这一疗法,那么这一次的巩固则是让我在听讲中去思考实际操作。

在今天的对于“价值”学习中,祝教授首先带领我们看了一个短片,理解了每个人的价值取向的不同,并且对于如何让来访者如何澄清自己的“价值”在实际操作方法上给予了指导,在“价值罗盘”的问卷中,我也再一次的澄清了一次自己的价值观,我想这一次的学习并不仅仅学习到了技术,也让自己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感恩,感恩自己学习了心理学,感恩自己遇见了如此多的志同道合的战友,感恩自己有机会来到华师大,感恩自己遇见了ACT···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想ACT精神也会伴随我,“接纳”世界,并“承诺”会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黄颖雯

  

今天是来华师大参加此次培训的第三天,作为一名新学员,之前对ACT几乎一无所知,今天才觉得进入了状态,惭愧之余,更多的则是庆幸,毕竟自己没有错过。参加过不少心理方面的培训,内心其实有点成见,觉得有些专业心理学者要么喜欢灌鸡汤,要么自身也偏执的可以,祝老师则让我的印象大为改观。作为培训师,他专业的同时又不失亲切随和,白发更显气质儒雅;作为父亲,他讲课时经常提到自己的女儿,多是一些很有趣的事情,让人心生羡慕;作为老乡,他偶尔带出的河南口音很是亲切;作为长者,各种新闻轶事信口拈来,毫无这个年龄给人的守旧感这一刻板印象。对于ACT疗法,这几天更多的是把自身置于来访者的位置,去了解、体验、感知和内观,惊喜的发现它对于我是有效的。此前备受各种事件和压力的困扰,如同下午祝老师所言的“被困住了”的状态,自己试图控制和调整但并未使压力缓解,今天讲的好多内容让我感同身受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反思。收获很多,关于"正念"的一系列练习让我的神经松弛下来,而我的背痛也神奇的有所缓解;尝试欣赏落日模式让我下午回家时放慢了脚步,不再只是急匆匆的赶路赶车;对于正在承受的一些困扰,也开始去想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

对于ACT,自己当前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并不敢奢望通过五天的培训就能掌握,很多内容都需要以后慢慢的学习和消化,期待接下来两天的课程。

上海金融学院

王文娟

  

接纳承诺疗法培训的第三天,在经历了第一天的理论“轰炸”,第二天的体验练习,进入第三天更具体的治疗方法讲解和体验训练。认知解离,完全接纳,关注当下,明确价值,承诺行动,以己为镜。跳出问题本身去看问题,关注当下,做一个有反思的人,ACT在慢慢进入我的生活。

去年开始健身锻炼身体,近半年以跑步为主,几周前恰与好友讨论过跑步的时候会想些什么这个问题,我说我会想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工作上需要安排的,一项两项三项四项,生活中碰到的如意或不如意的事情,堵心的、顺心的,碰到的人生坎,都会像过电影一样无选择得扑向自己。之前从很少思考跑步的时候想些什么对跑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这两天带着正念训练的心思,晚上跑步的时候特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和节奏上,有时候思维跳出去后,也会试着有意识地慢慢拉回来,跑完,身体有舒畅感。

难得有机会出来培训一次,但其实学校的很多工作与事务还是会时不时跳出来,感谢有这样的一次机会,感谢祝老师,更感谢母校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让我们能有机会静静聆听,重新认知,重回师大的校园,学习知识与技能。“以平静之心接纳不可改变的因果,以无畏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缘分”,期待也能将此次培训所得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为学生、为亲朋、为自己,帮助影响到更多的人。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丁娟

  

2015.10.23

培训第四天

解离与融合

  

    1023日,ACT培训的第四天如期举行。上午的培训中,祝教授给大家讲解了在ACT视角下各类心理障碍的根源。ACT认为人类的痛苦是因为主观语言的过分膨胀和自我感觉相对减弱的结果,容易导致心理障碍,而减弱原有的“解决问题”的心理模式可以调整这种心理不平衡状态,这种心理模式集中在给时间赋予意义、预言、以及故事讲述。是通过过度的自我学习的方式来对外界的环境刺激进行反应,也就是一种先天的反应。祝教授将我们的心理状态比作自动驾驶:大多数来访者想捍卫她们自己持有的自我概念,即使他们的自我概念是有害、令人厌恶的,他们认为这些自己熟悉的不断重复的观念是正确的,起初大多数来访者会被彻底禁锢在这种概念性的监狱里。而ACT试图建立一种不同的模式:自我觉察的模式,使人处在此时此刻而且集中在单纯的自我意识中,它利于提高个体保持无偏见性,将心理活动只集中在当下状态的能力。教授带领学员们进行了“观察性自我”的正念练习,通过练习,学员们意识到,当我们强调通过观察自我与直接经验进行联系时,能培养出更加灵活的注意过程,能够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和对环境的意识。


    

接下来,祝教授又通过“棋盘隐喻”和“金字塔隐喻”,回到了前一天讲过的“认知解离”的概念。人类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在关注当下时学会什么时候按照你的头脑所说的去做,以及什么时候觉察到这只是你的头脑。因为我们平时把语言、认知过程和直接经验混在一起了(这是融合),所以个体无法区分二者。我们用符号形成了一个情境,然后组织我们的行为,以使得它满足了我们所编程序规则的需求。这些规则在社交中反复灌输过,所以这些规则就变成“正常且理性的事情”。当融合出现的时候,思维就在没有任何额外输入的情况下控制了行为。当这种情境与痛苦和不期望的个人经历有关时,融合总是自动的引向经验性的回避,因为在融合状态下,个体总是遵守那些隐含了这些经验是“不健康的”并且必须控制或消除他们的规则。为了把融合带入语境控制中,ACT教会来访者如何把这个不间断的认知过程和她的认知产物区分开,即让人从思想中脱离出来。认知解离不会消除语言的意义,只是减少了对行为的自动控制的作用,这样约束行为的其他方面能更好的参与到当下。

最后,教授带大家做了认知解离的练习——“观察思想流”。观察思想流要求我们大声唱出想法,很慢地讲述想法,将想法画出来,把想法放在个体的想象空间中,给予颜色、大小、形状、温度和质地等等。通过练习,学员们感受到了ACT的工作是如何在解离的心理空间中进行的。

  

ACT概念化

  

下午的培训中,祝教授带领大家做了一系列的实操练习,以从实践中体会ACT疗法的运用。通过与CBT做法的比较,祝教授解读了ACT的具体技术在咨询中的应用,一步步教会大家如何评估,如果操作。在评估来访者当下的自我状态时,可以依次考虑以下问题:来访者能够保持当下状态嘛?来访者能够合作一起探索的程度如何?来访者能够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吗……通过仔细询问某些主题,或者快速“浏览”另外一些主题,从而改变提问的节奏,可以一步一步地揭示来访者当下联系的水平。在评估当下时也需要注意:来访者的反应固执地陷入对未来的关注或者对过去的沉思;来访者注意力分散或转移;有创伤经历的人,经常用转移话题的方式回避创伤经验;交流的频率也会影响对当下的评估。

在解释完评估当下的技术之后,立即进入了三人小组的练习环节。通过来访者、咨询师和观察者的角色扮演练习,以训练咨询师评估来访者当下反应的能力。接着又进行了“家庭规则”的练习,通过两人的配对,分享以下内容:原生家庭中的家庭规则、小家中的家庭规则、自己在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及行为规则,并通过画出自己的面具,分享自己当下的价值、情感体验。

在评估当下之后,是对“接纳-解离”的评估当评估这些领域时,治疗师需要聚焦于掌控来访者人生的认知融合与经验性回避的程度:来访者的生活,主要是他或她视作不可接受的吗?——回避;来访者允许不舒适的感觉或记忆控制自己吗?——接纳;来访者多大程度上生活在“必须”、“应该”和“不能”的世界里?——控制;来访者多大程度上生活在反复预演的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借口里?——找理由。在访谈的过程中,融合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常见的形式有:滔滔不绝地比较与评价而不是在描述;复杂、忙乱和混乱的语言;感觉到像在内部与自己争论;辩护、解释和找理由;固着:丧失了觉察向其他重要的主题灵活转换的能力等等。理论讲解完毕后,学员们根据问卷进行了自我评估,三人练习中的观察者也根据练习录音进行了“融合”的评估。

之后是“价值承诺”的评估。ACT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通过选择有价值的生活方向、采取与那些价值观相符的行动和有意识地建立价值观一致性,、承诺行动的持续模式。同时对价值保持开放的心态。CBT主要提目标,这与ACT提的价值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为外界所影响,以为是自己的价值;有些人可能并不完全清楚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把事情“搁置”,专心看病,但ACT是让其带着症状生活。评估价值的关键问题是,来访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是被外界推动的,还是自己按照有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访者可能没有完全清楚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些事情已经暂时被“搁置”,因为来访者的心中正在进行一场战斗,过分执着于解决抑郁或焦虑问题,经常可以把来访者从他或她最初一直找寻的生活中拉走,却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咨询师需要和来访者一起讨论,帮助来访者明晰和澄清自己的价值,并且每天完成一个小的承诺行动。教授带大家进行了两人一组的“承诺行动”练习:为了实践ACT这样一个目标,你下周做点什么?和对方一起制定出基于自己的价值方向,列出计划。

最后,祝老师通过治疗抑郁症的程序,细心地描绘了ACT疗法1~11次咨询可能的目标、策略以及家庭作业。为从事学校咨询的老师提供了咨询的框架与思路。  

  

学员心得

接触当下,认知解离

作为学习ACT的新人,到了学习的第4天,开始有所理解,不过离“顿悟”的境界距离尚远,还需自我学习、自我消化、自我历练。下午进行评估“接触当下”的模拟体验时,感触颇深。通过来访者的扮演,我感受到小组成员对于ACT的灵活运用,并学习认识到咨询师需要经验和定性,特别是初做咨询师的人,要控制自己不被来访者的经历或情绪带入的情况。要觉察来访者认知融合的方面,在“事物、感觉、知觉、概念、逻辑、评价、行为”等方面学会解离,帮助来访者形成举重若轻的心态。

作为一名专职辅导员,与学生谈心的时候也要注意专业性和引导性,其中“认知解离”的方法不妨一试。认知解离的目标是采纳认知灵活性的态度,应避免单纯受想法、情绪、主观经验驱动的行为,而应该进行基于自我价值观的选择的行为。因此在实践中,如果和学生一起探讨和解决某个问题,可以灵活引导,帮助学生寻求问题解决过程中自我价值的感知。

 ACT教会我们的不仅是认知接纳的理论和实践技巧,同时也教会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扩大心胸和扩大心理灵活性,当心理空间足够大的时候,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面对它-接受它-放下它,我们自身习得这样一种淡定自若的状态或许是我们更好开展工作的有效借鉴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  

沙炜娟

  

接纳与行动力

时光荏苒,一晃眼,离第一次参加祝卓宏老师主讲的“接纳承诺疗法(ACT)专题”培训已过去整整四个月。说实话,在这四个月里,饱受困扰,原因无他,主要是对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何为接纳,何为承诺,何为价值,还存在许多困惑。因此,当听说今年1020ACT专题培训第二期即将开班,兴奋的我立即报了名。

关于接纳

我最大的疑惑是,如果来访者不能接纳怎么办?在咨询中,我经常听见学生说:“老师,我不能忍受别人比我强!”“老师,我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不能容忍我的缺点!”然后,就陷入到了一个关于完美、强大讨论的思路怪圈。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可以和学生讲“你要接纳你的不接纳”呢?

再一次接触ACT,让我了解“接纳不是容忍”,它建立在认知解离的基础之上,目的是为自身痛苦的感受,冲动,情绪让出空间,而不是一味地抗拒或逃避它们;是好奇地将那些痛苦的感受,冲动和情绪作为客体观察和欣赏,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所以接纳是增进以价值为基础的行为的一种方法,而不是退让和沉迷。“我的追求完美的想法是有作用的”“我的不完美在我的生活中是有意义的。”通过这样的接纳,使来访者的实验性控制不再成为连接自我和世界的主要方法,制造一种为以后铺路的开放性,进而改变来访者“一定”“必须”这样的僵化的思维,促进心理灵活性。

关于行动力

我一向以为,行动力和自我概念有关,自我效能强的人通常行动力比较强。但这次的培训,祝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价值。“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在生活中,什么最能让你带来内心的喜乐和平安?”ACT理论认为,价值是用语言构建的,总体的,向往的和所选择的生活方向。它有意识的,贯穿在生活的每一个有目的的行动中。价值的澄清使我们从日常生活的问题中撤出来,看什么带给我们生活的意义。基于价值的行为是建设性的,而不是为了逃避痛苦的感受,它引导来访者朝向某个目标努力而非逃离某地或否定自己。因此,追求完美的人,一旦明确到自己对价值的思考,就会明白完美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自己追求的目标,进而从对求完美而不得的纠结中脱离出来,将眼光和精力放在对未来生活的达成上,最终形成承诺行动。

转眼间,ACT的培训接近尾声,但ACT的学习于我才刚刚开始,愿大家在学习和人生路上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  

黄毓彬

 20151023日,ACT“接纳承诺疗法”培训第四天。今天的课程主要围绕ACT核心治疗过程的六个部分和抑郁症的操作程序展开。

 ACT核心治疗过程中,第一部分是接触当下。ACT的所有核心过程都与当下过程有关联。为了获得治疗效果,来访者必须在身体和精神上同时关注,要想从生活事件中学习或得到塑造,就要全然“存在”。只有在当下,接纳和解离才可能发生,承诺行动才能最接近价值。人类经验都由对过去的经历或记忆,以及对将来的构想所组成,这些记忆、故事和构想是存在的,但过去和将来却要依靠当下才得以存在。这个部分引入了正念的练习,帮助培养出对当下的关注;此外,放慢节奏可以促进当下过程。第二部分是观察性自我。ACT认为人类的痛苦是因为主观语言的过分膨胀和自我感觉相对减弱的结果,这容易导致心理障碍。调整这种不平衡状态的过程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减弱原有的解决问题的心理模式,另一种是自我觉察的模式。第三部分是认知解离。人类最重要的挑战是在关注当下时学会什么时候按照你的头脑所说的去做,以及什么时候觉察到这只是你的头脑。认知解离只是减少了对行为的自动控制作用,约束行为的其他方面更好的参与当下。解离的目的是学习采纳一种自主认知灵活性的态度。ACT的工作几乎都是在解离的心理空间中进行的。第四部分是接纳。接纳不是让步、不是失败、不是忍受、不是沉迷,它需要意愿,意愿区别于控制和想要,是基于价值导向的选择。第五部分是价值。ACT假设每一位来访者都已拥有过上富足和有意义的人生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在ACT中,价值是自由选择的,是事情发展的言语构成的结果,是活动变化、发展模式,是价值行为模式本身内在活动的主要强化物。第五部分是价值。价值作为行动的价值和选择的价值。第六部分是承诺行动。承诺是表达个人价值的途径。如果没有任何体现价值的行动,就没有价值。承诺行动是在某一时刻发生的以价值为基础的行为反应,并与服务于价值的行为模式紧密关联,保持一个承诺意味着以时时刻刻的当下里,作为长期的,不断扩充的行为模式的一部分,不断地与价值一致的行动。之后,祝教授分别从这六个部分详细谈了咨询中的应用。下午的培训课程还谈到了ACT治疗抑郁症的程序。分十二次来做咨询的过程中,每一次的目标设定、可能用到的练习设计,祝教授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以案例的方式呈现出来。

经过这四天的培训,我对ACT的理论和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在CBT的基础上,学习了更新的疗法,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以有效应用。感谢中心为我们安排了这次专题培训。

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张炜帆

  

经过四天的培训,对接纳与承诺疗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培训过程中也在祝老师的知道下将ACT疗法进行了实践操作。

作为一名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要调整来访者的认知并非一件易事。而运用ACT的话,就可以不用把时间花在调整来访者的认知上,让来访者学会接纳负性情绪会事半功倍。接纳并不是简单的容忍,而是为痛苦的感受、冲动和情绪让出空间,不去抗拒、控制和逃避它们,将其作为客体去观察。学习ACT疗法不仅可以用来帮助来访者,也让自己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变化。接纳生活中的发生的各类事件,让自己对很多事情都少了一分焦虑,把注意力聚焦在价值上,能更好地做出自己的规划。

ACT疗法应用到咨询过程中,我相信还需要时间来锻炼。在本次培训过程中,我也联想到许多来访者的困扰用ACT疗法可以更好的解决。比如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应对负性自动思维,以及消除抑郁情绪。让来访者接纳目前的困境,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实现价值上会让来访者更好的从困境中走出来。

 ACT疗法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问题本身不是问题”。

上海商学院

王瑶

  

今天是学习Act的第四天。前三天从未迟到的我今早迟到了近1个小时,这背后也有个接纳的故事。

平时我的生物钟一直都会在6点醒来,小孩上小学1年了我从未定过闹钟。最近为了保证不发生万一,我还定了个6点半的闹钟。但就这样今早还是出状况了,不仅闹钟没有响,而且我醒来时还错看时间是6点,其实已经是7点了。直到出去跑步的老公给我打电话问我车怎么还在楼下,我才知道已经730了。

当下的我以及被叫醒的女儿第一反应就是:“完了,要迟到了!”于是不自觉的有些急躁情绪,赶紧洗漱和收拾东西。当我匆忙给孩子梳头时,女儿再次担心得问我:“妈妈,要迟到了怎么办啊?”看着女儿担心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焦虑和急躁只有加重孩子的担心和不安,而这样却于是无补,还让孩子备受折磨担心受到老师批评。于是我又意识地放慢动作,微笑着安慰孩子:“晚就晚了吧,大不了就是缺1节课嘛,回来妈妈给你补习一下就行了。你也不用担心老师会批评你,妈妈会送你进教室跟老师说明情况的。”在这样的安慰和自我安慰下,女儿放松下来,我的心态也不再呢么急躁,而是淡然下来,随后我俩从容地买早点、吃早点、进学校、敲教室门、跟正在上课的老师打招呼、进教室。我也从容地再去坐地铁,心情也很放松。

我想这就是我学习ACT并实践ACT的结果吧。

感谢祝老师,感谢ACT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陈晶晶

  

    

2015.10.24

  

培训第五天

ACT治疗——角色扮演

  

今天是培训的最后一天,在结束了前四天的理论学习和小组演练之后,正式进入了案例演练的环节。一位老师将曾经工作过的个案带到了现场,自己扮演来访者,请祝教授作为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讲述了自己面临的两难情境、糟糕的人际关系、不算幸福的原生家庭等等。祝教授做为咨询师,充分体现了ACT的治疗原则:接纳、价值、认知解离、承诺行动。由于本次演练算是第一次咨询的初诊接待,咨询的目标放在了引入“创造性无望”,通过询问问题解决的方法、效果、代价,来检测来访者失败的应对问题的控制策略,咨询师也从ACT视角来理解来访者问题相关的描述。在咨询的过程中,祝教授还用到了一些ACT的练习:呈现来放者的目标、呈现过去尝试实现目标的努力、“挖洞”、“泥沼”的引喻、控制即问题、介绍“无效的系统”的观念、每天经验日记的家庭作业等等。这些练习大多在前几天都有练习过,此刻在现场的案例中看到了灵活的运用,学员们对ACT一些理论的理解学习又加深了一层。


 

1个多小时的现场案例结束之后,祝教授又对做咨询的过程做了深入的解读,包括如何关注来访者的核心问题,咨询师如何进行适当的反馈,应该把咨询的过程引向何处,后续的咨询应该按什么思路进行等等。学员们也根据案例,或是自己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祝教授进行了提问,教授对每个疑问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由于上午的案例中让学员们受益良多,在学员们的再三要求之下,下午的培训中又进行了一次案例的演练。这次的老师扮演了一位即将博士毕业的来访者,和导师的关系僵化,和丈夫的关系中也有些矛盾,又面临着开题不顺利、生孩子等一系列的问题,可谓焦头烂额、十分痛苦,情绪反应也特别的激烈。祝教授根据来访者的讲述,一步步进行了反馈和引导,帮助来访者疏解情绪,澄清来访者的价值所在,渐渐地引导来访者,让其逐步接纳生活中遭遇的种种逆境,将来访者从问题的困境中解离出来,不再陷入自我纠缠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在一个多小时的咨询之后,来访者渐渐平复了情绪,剖析了自己面临的处境,并在诸多的应对措施中明晰了自己的选择,也与咨询师一起商定了咨询目标。学员们再次感受了ACT的技术与理念在咨询中的实际应用,再感叹ACT在实践方面完备的同时,也感觉到要熟练应用ACT还需要更多更深的学习与巩固。

  

下午三点中时,在培训会场进行了简单的结业仪式,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主任朱虹老师主持了仪式。朱老师对祝教授连续五天的培训表示了感谢,对学员的认真学习表示的肯定,也感谢了组织本次培训的会务人员的辛勤付出。学员代表们对本次培训发表了自己的感想,纷纷表示在五天的培训中受益匪浅,对接纳承诺疗法表示的深深的认同,要努力把五天的所学带入到平时的咨询工作中。最后,学员们拿到了自己的结业证书,并热情地和祝教授进行了合影留念,为本次培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学员心得

  

作为ACT培训的老学员,又一次写培训感想的时候,又一次回到华师大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时候,显得分外亲切。在祝卓宏老师的课程中,让我领略了心理学这一舶来品与东方宗教文化的融合,让我再次重新审视了自己,怀带感恩之心,享受学习的乐趣。记得去年写培训小结的时候,祝老师“天空飘过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让我了解了ACT中问题不是问题的内涵。这次的培训,让我们对ACT的治疗模型的理解有更加深刻。这回的感受,我尝试着用察觉当下、价值意义、接纳承诺来检验我学习的成果。

一、察觉当下——满足

我站在金字塔的顶端,观察着我今天上午的行为:

今天是培训的第五天,周末。早上8点多的地铁不再拥挤不堪,我从容的走入了地铁,在人群中,戴上耳机,听着歌。的确,今天的心情很轻松。845签了到走进教室,坐着,喝着“小茗同学”。今天上午的案例展示也是我最期待的部分。在案例中祝老师将ACT的治疗模型用语言和行动展示得淋漓尽致,案例中所呈现出的T字谜、正念的方法,让我们对ACT实际操作的效果印象深刻。

我,还是坐在那边,第二组,靠窗的位置上,感受学习的力量,金字塔顶端那个我看着教室里的我,是如此的满足。

二、价值意义——成长

对于我们一线接触学生的老师来讲,更要明确学习ACT的意义。我很欣赏王琪老师能将ACT的技术与自身心理剧的研究相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咨询技术。不仅仅是学习ACT本身的理论,让我收获不少,更是在学习ACT的过程中,与其他老师交流,每天的坚持,更是一种成长。咨询室自身的成长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日渐深刻。

离开工作岗位学习,给了自己一次成长的机会。

三、接纳承诺——问题

 ACT说,问题不是问题,你怎么看待问题才是问题。这是学习ACT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我不在会为我所谓的问题而烦恼焦虑,会更勇敢的面对问题,更从容的处理问题。

祝老师让我们观察T字板,做T字板的拼图,让我们察觉问题。我们的问题全部集中在那块缺陷奇怪的板上。“这块板有什么”“我们的目标图形有什么”,我们恍然大悟,那块缺陷奇怪的板并非一无是处,我们一味的去修补它的缺陷,因为我们认为它是个缺陷,为什么不利用这所谓的缺陷,使其成为达成目标的关键环节。此时,那块缺陷板不再是缺陷板,而是制胜法宝。

五天的培训其实很短暂,我也期待能在华东师范大学成长更多,收获更多。谢谢祝老师,谢谢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你们辛苦了。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朱秀

  

今天是ACT培训的第五天,时间过得很快,很快培训就接近尾声。今天主要是ACT治疗角色扮演的示范,由学院和祝老师分别扮演来访者和治疗师,来实际演练操作ACT的理念、技法。现场感受到ACT的魅力,作为新学员的我,感到十分受益。

这几天,祝老师从ACT的病理模型、治疗模型、治疗过程、实际操作评估等多方面、多角度切入,运用众多隐喻启发学员,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使我们对ACT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十分感谢祝老师和华师大的用心付出!ACT疗法融合了很多其他疗法的优势,真正做到包容和灵活,不拘泥,不僵化,这不仅对来访者,对治疗师本身也是很好的启发和引导。

特别是,ACT疗法的接纳和认知解离,将很多“问题”简化,将固化僵化的概念化自我、认知作为一个客体,入其中又出其外地觉察它,并与当下联系,明确价值,做到认知解离,从而付诸行动,实现发展。整个过程流畅自然,效果显著,希望自己作为一个心理学兴趣者,通过此次学习,可以更好把握自己的生活,也将此疗法真正运用到学生工作中。

同济大学

肖夏璐

  

一周的培训今天已接近尾声,非常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细心周到的会务安排,也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接纳承诺疗法ACT”专题培训课程。在培训之前我是一名高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经历过学校心理咨询师评估与测试,但是在工作中依然屡屡受挫,面对心理咨询总是心有余力不足,一周的培训开拓了我对心理咨询的思路,给了我许多践行理念的途径。长期以来我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非常推崇与热衷,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此次ACT治疗,使我找到了和积极心理治疗之间的联系和共通点,给了我许多的启发;另一方面,关于佛学对心理咨询的渗透影响问题,也使我产生了较多的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日常思想行为中的影响是现行思政教育的研究热点,同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是如此,此次培训中提到的佛学研究使我感触颇深。

海电机学院

陈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