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6日美丽心灵志愿者活动记录(第3组)

发布者:范家卉发布时间:2016-12-13浏览次数:286

第3小组本次参加人员:

中心:吕博,王立杰,蔡芝萍,廖亚岚,其他老师请假。

美丽心灵:马莉,另外1位行政助理

事先的准备:

  1. 集合和活动的地点:此次是在儿童医院(北京西路)6楼活动室。

  2. 准备讨论:2位咨询师在6楼活动室带小朋友活动,2位咨询师到病房做一对一的辅导。本次在6楼活动室参加活动的孩子比较多也比较活跃。

  3. 礼物发放:用于鼓励那些感觉需要鼓励的小朋友。


活动内容记录:

  1. 吕博老师和蔡芝萍老师在活动室带领孩子们做活动。这次有6个小朋友参加。我们准备了一个“爱的电波”游戏,让大家围成一圈传递爱的电波。通过肢体接触和“爱的电波”的寓意让小朋友、家长和我们志愿者熟悉起来,并感受到温暖,而用游戏的变换式来活跃了团体的气氛。“爱的电波”游戏后,请小朋友来演节目,一个8岁的女孩讲了一个故事,之后马丽讲“三个小猪”的故事,请三个小朋友和一个志愿者进行角色扮演。气氛非常活跃。接下来大家一起做橡皮泥和折纸游戏。中间还吸引了另外几个家长和小朋友来围观,并且在我们邀请下也很快参与了游戏。

  2. 廖亚岚老师和王立杰老师到病房和2位小朋友以及其家长进行了交流,整个过程很受家长和小朋友欢迎欢迎。


个人感言:

王立杰的感言:

    我到病房和一位叫何周欢的小朋友及其家长(父母、奶奶)进行了交谈。这个小朋友10岁,刚得白血病2个月,这是第2次住院治疗。家长和孩子都还很难接受和面对这个晴天霹雳的厄运。

    我主要是先和孩子谈了谈,孩子常常因为病痛而感觉烦躁并且要发脾气(骂人),于是我和孩子一起寻找了几条缓解这种不好的情绪的办法,比如说:看书(转移注意力);让家人提醒自己的情绪(发现自己不好的情绪),然后告诉家人自己的痛苦感受(替代发脾气);了解好的情绪可以在身体内部产生好的细胞,增强身体免疫力更能战胜坏细胞;想象在森林里看动物(生病的大象),并和大象做朋友。

    我最后和家长谈了谈,因为家长的情绪有明显的紧张和焦虑(对突发疾病的不接受),而家长的紧张和焦虑是传染给了孩子的,建议他们慢慢调整自己的情绪。

    我感觉我们咨询师的参与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个生病的孩子以及家长在突发的重大疾病面前是那样的担心和焦虑,但是他们又不知道如何自我调整情绪,更不知道怎样合适的引导孩子去调整这种痛苦和烦躁的情绪。当我们出现和他们交流时,他们会了解一些比较好的做法,而且他们感受到的这种社会和民间的温暖关怀也很有意义吧!

    最后,所有的小朋友贡献出自己的气球共建气球金字塔,利用胶带稳固所有气球,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蔡芝萍的感言:

    那天到6楼活动室的孩子有6、7个,在玩了一个集体游戏后,气氛活跃起来。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个叫雅雯的8岁女孩,集体游戏后,我们让小朋友表演节目,见其他孩子互相推诿的时候,她很爽快的说:“那我来讲个故事吧!”她翻开一本书就讲了起来,她这一带头,其他小朋友也放松下来。接下来马丽讲故事的时候,就有三个小朋友参与进来,做故事中的角色,而她虽只配合做些动作,却非常投入。接着她主动教我和吕博老师折纸,在教的过程中,极其耐心,鼓励的话始终不断:“这里一定要对齐……”,“下面一步比较难哦……”,“阿姨不要急,我们等你……”,其间她见其他小朋友有气球,而她因为在折纸脱不开手,就笑吟吟地对护士说:“阿姨,帮我拿一个好吗?”。等我们完成了三个漂亮花篮的时候,不仅活动室里的小朋友被吸引过来,连门外也围着很多孩子和家长,整个气氛非常愉快,她也特别开心。我被她平和、开放、自信感动,在那个时候,她不是病人,而是快乐的传递者。

    我希望我们能像她一样,每次能带着快乐来,而不是用同情来提醒他们是个病人,因为情绪是可以流动的!

廖亚岚的感言:

    在护士的引领下,我来到小洁的病房,小洁妈妈马上起身,让我坐,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与我之前交流的欢欢妈妈形成很大的反差。小洁的床上摆了很多玩具,她看到有人来,苍白的脸上也有了笑容。我问小洁在玩什么,她说是在过家家,我仔细一看,的确,床上摆满了厨房塑胶玩具,我问她几岁了,叫什么名字。她已十岁了,只比我儿子小一岁,想起儿子正健康快乐地在学校上学,我心里还是禁不住涌起一股酸楚,因为我看到小洁的玩具边还放着一本语文书,我想,她一定很想回到学校,去上学,我在心里默默祝福她早日康复。

    小洁知道楼上有活动,但是因她在输液,没办法上去,刚才还闹了点小脾气呢。我一边和小洁玩,一边和妈妈交流。我问妈妈,这个病房气氛一直都很好吗,她说觉得很幸运,六月来的时候,就是住这里,看到大家平静祥和,一起聊天,相互帮忙。她一开始觉得天要塌下来的悲伤没多久就过去了。“我接受了,日子不还得过下去。”“我们中间回去了一次,相比家里,这里更好。”我知道这里的孩子多是几进几出,好点儿就回去,指标高了,就又要回来,这是一场长期的战斗。我之前交谈过的欢欢妈,就是孩子刚进来,悲伤流泪,觉得晴天霹雳。希望我们的陪伴使她会好过一些。

    离开时,小洁妈妈一再谢谢,病房里其他的人也都礼貌地挥挥手。我经常想,也许我们做不了什么,但陪伴,游戏,小礼物,就会让孩子快乐起来,家长得到些许安慰,就值得了。对了,回去我还是要给小孩讲这些孩子的故事,虽然他们不需要同情,但我们必须懂得珍惜,这又是他们回馈给我们的,我们也要说,谢谢!

吕博:

    我们以什么样的角色来做自愿者?救世主?给予者?
    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孩子?悲伤的?同情的?
    我们以什么样的情绪来面对疾病?恐惧的?焦虑的?
    我们以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生命?破损的?缺陷的?

    疾病也是人生必经的历练。首先是每个人的存在,之后才是健康或疾病,我们关注其存在大于关注疾病。

    看似我们帮助孩子,而我们也在其中获得了很多。

    我们平静的面对,坦然的接纳,传递一点也接收一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