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严谨的科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将复杂的学术内容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文字,写出既具科学性又不失吸引力的科普文章?2025年10月15日下午,作为秋季学期教风学风建设月系列活动之一,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组织开展心理学科普文写作专题讲座,邀请多位科普达人现场交流,吸引了近百名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雨逊主持活动。
澎湃新闻“懂点心理学”专栏指导教师、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社会与管理心理学系系主任陆静怡教授分享了她在科普写作指导中的心得。她指出,优秀的心理学科普文章应当“有情、有趣、有用、有心”,既要扎根于真实的心理学研究,也要贴近社会热点与日常生活,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获得共鸣,也收获知识”。陆教授强调,心理学传播的目标不仅是“让人知道”,更要“让人理解并行动”,她呼吁青年学者用通俗的语言传递科学精神。 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社会与管理心理学系系主任陆静怡教授分享科普写作心得 《大众心理学》杂志责任编辑王蕾博士从专业期刊角度,介绍了科普文章的传播特点与写作规范。她首先回顾了《大众心理学》杂志自1982年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办刊宗旨——始终服务于大众心理需求,选题涵盖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老年心理等领域,呼应国家战略与社会关切,体现了心理学科普在社会价值引领中的重要作用。她指出,优秀的科普文章应具备三大特质:科学性、普及性与趣味性。科普写作应跳出学术论文的IMRAD模式,以生动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案例激发读者兴趣,同时避免“有普无科”或“有科无普”的失衡。最后,王蕾博士向同学们发出诚挚邀约,鼓励大家积极撰稿投稿,共同为心理学科普事业注入新活力。 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高言则从实操层面,分享了科普作品从选题、立意到写作的全流程经验。她认为,好的科普文往往源于生活细节与社会现象,应力求重点突出、引发共鸣。写作中应坚持“初中生也能读懂”的原则,语言简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高老师还介绍了心理学信息的检索方法,提醒同学们既要汲取专业文献的养分,也要关注大众媒体的表达方式,让科普文章既有“知识的深度”,也有“阅读的温度”。 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高言分享科普作品写作经验 作为创作过多篇阅读量10万+科普网文的作者,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付若冰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写作心得。她指出,心理学科普写作的两大常见障碍是“自我中心偏差”与“内容缺乏灵魂”。作者应不断自问:“我的读者是谁?他们关心什么?”只有站在读者视角,文章才能引发共鸣并留下思考。她强调,多换位思考、多提升思想深度、多动笔练习,才能让心理学真正走进大众内心。 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付若冰分享写作心得 在交流环节,嘉宾们一致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科普写作,助力心理学“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传播科学中锻炼洞察与表达能力。通过嘉宾们的精彩讲述,同学们对科普写作有了更深理解——写好一篇科普文,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认知与情感的连接,是让心理学走向大众、温暖生活的实践。 活动在热烈氛围中圆满落幕。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交流,也是一场关于心理学传播责任与表达艺术的深入对话。 (图文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