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如期而至。围绕“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年度主题,华东师大整合多方资源,通过科普展览、心灵疗愈专场,将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延伸至校园内外,让温暖与关怀触手可及。
科普走进校园:让心理健康知识“可感可触”
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与亲和力,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华网,共同推出“青春逐光——‘600号来信’栏目进校园”科普展览。该展览借助专业媒体平台的传播力与学校心理育人资源,将深受青年学生关注的“600号来信”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展览形式,以真实案例与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议题,掌握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的方法,为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生态注入新活力。
科普展已在两校区同步启动,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展览以心理健康专家的独特视角,细致分析了大学生群体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新生适应、学习压力、考试焦虑、拖延等。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科学、实用的应对方法,如同一本生动的心理健康指南,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现场学生反馈:“漫画形式亲切,专家建议也很实用,就像收到一份专属的心灵指南。”这种“专业内容+校园落地”的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全新视角。
艺术疗愈实践:在节奏与自然中安放情绪
在心灵疗愈服务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下简称心理中心)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联合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华东片区)、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庞维国工作室、席居哲工作室,精心策划系列心灵疗愈专场活动。针对校内学生群体,引入圈鼓疗愈与自然音乐疗愈形式,让学生在富有节奏感的鼓点互动与舒缓的自然音律中释放压力、放松身心,通过非语言的艺术表达搭建情绪出口,帮助学生缓解学业与生活中的焦虑。
“鼓动心声”圈鼓疗愈活动中,参与者围坐成圈,在带领老师的引导下,尝试非洲鼓与各类打击乐器。从节奏律动唤醒身体,到鼓圈游戏培养默契,再到节奏对话激发共鸣,鼓点成为超越语言的沟通媒介。
“万物和鸣”沉浸式大自然音乐疗愈则引导学生走进声音与自然相融的世界。主讲人通过讲解声音频率与身心调节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疗愈的底层逻辑。学生们在亲手演奏各类乐器的过程中,感受声音的质感与共振,体验“万物和鸣”的和谐力量。
服务走向社会:以专业力量温暖更广群体
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辐射范围,将专业服务延伸至社会群体。活动期间,学校面向上海市高级政工师开展专属心理健康服务,助力政工师群体在繁忙的工作中调节心理状态、舒缓工作压力,以更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宣传思想工作中,展现了高校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
心理中心叶子宁老师带领的“正念冥想:此刻是一枝花”工作坊,在静谧氛围中展开。叶老师首先通过正念呼吸帮助参与者锚定当下,并结合实证研究阐释正念的减压机制。随后的“身体扫描”练习,则引导大家逐步放松身心,释放紧绷。这种“理论讲解+实境体验”的形式,既贴合政工师群体的工作节奏,也体现了高校以专业服务回馈社会的理念。
从校园艺术疗愈到社会服务支持,从科普展览到资源联动,华东师范大学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起点,将“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从理念落为行动。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校地协同、专业赋能”模式,在心理育人的道路上持续探索,为构建更健康、更温暖的社会心理环境贡献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