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关注积极心理,提升学生幸福”专题培训进入尾声,围绕幸福话题,席居哲教授带来了《幸福之真相》、《幸福之方法》和《幸福之教育》三场讲座。
席居哲教授从自己的幸福三件事开始一天的讲座:最美逆行者医护人员、因异响检查了汽车的机油、偶遇关系亲密的父子。以自身经历为例启示学员,幸福或并非我们所想,幸福寓于平淡生活中,由此引出今日首个主题——幸福之真相。
上午的讲座中,席老师从9个角度向大家揭示了幸福的真相。结合“幸”和“福”各自定义和古文中对幸福的描写可知,免灾去祸便为福。人不能预见幸福产生的条件,因此不必刻意追求,在偶然间遇见幸运时刻,撞上快乐即为福。我们要警惕不断推高的快乐阈限带来不幸福,保护自身的笑点;也要警惕源于孩提时代的不幸福伏笔。幸福感来源丰富且无统一标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成就、投入、自我接纳等均属幸福一隅。从宏观角度可将其归为三类:享乐论、整体论、实现论,而席教授指出——实现比享乐更重要。很多人都假设生活中若无压力该有多好?但出人意料的是,恰恰好的压力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过量的压力令人负重前行造成威胁,过少的压力又会使人对生活厌倦,因此需要找准自己压力曲线的位置。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行乐与正业的关系,幸福是享受快乐却不过度放纵。同习近平主席的奋斗幸福观一致,席老师也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也是应对心理问题和共刻时艰之处方。过去常认为消解痛苦可以获得幸福,但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逻辑,反之幸福才是战胜障碍的最佳武器。
随后在下午的讲座中,席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通往幸福的方法。幸福包括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兼顾奋斗与享有,因此建立科学的幸福观是走向更高水平幸福的第一步。拥有充足的睡眠和积极运动的人,在生理上释放多巴胺和内啡肽,可获取更持久且科学的幸福感。要想成为幸福的人,首先需要自身做幸福的第一责任人。知晓自己实际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克服思维和行动上的顽疾,有助于移除阻碍幸福的因素。同时还需要塑造幸福心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心怀希望。当我们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小美好,可以试着随手拍、随手记,逐步形成习惯,闲暇时或烦累时翻看能起到充电、赋能的作用。此外,席教授指出我们要学会聚焦当下,在工作时工作、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是最好的状态。既然比较在所难免,那么就学会科学地比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将羡慕转化为动力,避免斜视与攀比。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会发现我们拥有的往往比想象的多。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可以治疗抑郁。培养宜人的性格,心中有爱、知足常乐、自在宽容,幸福便顺其自然会来到你身边。知行合一,幸福共识定将转化为幸福生活。
幸福之教育,意义在于赋能积极成长,推促优质生产。2018年的PISA测试中对“学生幸福感”评估显示,中国学生在71个参评国家中位列第64位。在此我们必须明确,对学生而言,幸福是优质学习力且可以被教育。幸福的孩子不仅成绩更好,而且身体更加健康、缺席率和辍学率更低,并展现出更好的亲社会行为。对成人而言,幸福是优质生产力。工作中的幸福感与员工的工作绩效有关,且该关联以自我效能为中介。对总体社会而言,幸福的人社会成就更高。核心自我评价包括情绪稳定,自控力、自我效能、自尊,只有高核心自我评价的学生符合预期中收入水平与教育程度的正相关性,证明积极有助于学生的人生发展。作为一名教育者,席教授指出我们要从一个宏观的系统的教育观念出发,从饮食、睡眠、运动等各方面为学生打造一个身心兼顾的积极教育生态氛围。幸福感的提升蕴含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人际关系、生态环境、课堂氛围等,帮助学生培养成长型思维。
幸福教育的本质在于营造积极教育生态,要包容差异,积极期待促成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要接受不确定性,建构温暖有爱的关系,要培养弹性的适应力,培养坚毅的品格,也要培养合一的思维,耐心等待。席教授多次强调爱是个体成功最隆重的开场。
培训结业仪式上,王琪老师再次感谢段教授和席教授从多维度、更深度地对“积极”和“幸福”理论和实践方法的阐述。四位小组代表对四天授课的成果进行回顾并发表了感想,大家纷纷表示本次课程对自我认知和教育方法有极大的启发性。李淑臻老师表示教授们严谨的研究态度令人钦佩,在授课过程中引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亦让人非常欣慰。张可可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真切感受到了积极心理学的精髓。积极的人生并非只有积极的情绪,而是学会平衡压力与心态。幸福由奋斗而来,绝不是躺平了就会扑面而来。陈思祺老师对人为什么会不幸福这一部分的内容感受最深刻。人生难免有比较,随之而来的焦虑、自卑令人苦恼。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幸福,作为从业四年的辅导员,学会积极心理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也有助于克服职业倦怠。孟军老师随着四天的课程一步步深入认识自己,学会科学的心理测试,不断建构积极心态,夯实了自我的积极心理体系。课程中提到压力并不是一件坏事情,作为一直做心理工作的辅导员,长期接触来访者的负面情绪导致自身不可避免的焦虑感,为此必须建立自己的压力免疫体系。同时孟老师非常赞同幸福奋斗观,尤其在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幸福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终身话题,不仅可以应用到学术研究,还可在心理咨询中实践,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面对当今社会的复杂环境,积极心理是一剂良药。
最后在大家温暖的大合照中,本次培训落下帷幕,段教授和席教授干货满满的讲座和风趣幽默的人格魅力俘获了一众老师们的“芳心”,大家纷纷表示期待后续更多的交流计划。
今天,席教授讲解了幸福的“真相”、“方法”还有其与“教育”的关系。幸福的真相有:免去灾祸即为幸福;幸福是偶遇,撞上快乐即为福;保护笑点是福慧;警惕源于孩提时代的不幸福伏笔;幸福无恒貌,俯瞰可洞晓;正确看待压力;幸福是乐享不纵;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其中的正确看待压力让我感慨颇深,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心态非常重要。有的时候压力来源于我们本身,是我们给自己太大压力,觉得这个压力是不好的,从而产生恶性循环。有压力是正常的,要给自己一种正向激励,积极调整心态,做心态的主人,化压力为动力。
幸福的方法有: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做幸福的第一责任人、塑造幸福心态、记录幸福时刻、幸福三件事、聚焦当下、学会比较、乐善好施、要有爱、要知足。其中聚焦当下这一点让我受益颇深,我们总会纠结于过去的事情,担心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然后变得焦虑和犹豫。聚焦当下,工作就是工作,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不去过度担心未来,不去回忆不太好的事情,就会活得轻松。
讲解了幸福的真相和方法之后,席教授讲解了如何将幸福心理学和教育联系起来。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兼心理教师,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其实是我们工作的一块内容,幸福是优质学习力,是可以教育的,是优质生产力,但是调查表示学生的幸福感其实普遍不高。这一块内容在帮助我们提升学生幸福感方面非常有用。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无处不在,很多人觉得不幸福。席教授用了一句话描述这种状况,人在前面飞,魂在后面追,我觉得特别贴切。我们追求幸福,首先需要了解幸福的真相:免灾去祸即为福、幸福是偶遇、保护笑点是福慧、孩提时代慎挖坑、幸福无恒貌、压力可以带来幸福感、幸福是乐享不纵、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幸福是应难克艰之良方。席教授讲到,要警惕源于孩提时代的不幸福伏笔,这一部分特别打动我。电子媒介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深远,思维流畅性、创新性、系统性等方面在统计学意义上低于少接触的孩子。电子媒介对儿童还有社会化、成人化的导向。而最朴素的符号,比如纸质媒介的书本,最能启迪人的智慧。要警惕奶头乐,减少电子产品接触,多读好书。这一部分特别打动我,是因为自己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没有做到很好的执行。席教授的一席讲课,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于是行动就是,我马上告诉孩子的也有奶奶,尽可能不要通过给孙辈看短视频安抚孩子。
席教授先从为什么不幸福入手,用幽默的语言、专业的知识、鲜活的案例从如何应对压力、提升幸福感、培育积极心态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讲解,讲述了幸福之十二种方法。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三个方法是学会比较、乐善好施和培养宜人的性格。
学会比较,是指不作消极的比较,多些积极的比较。首先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要拿自己没有的东西跟别人有的东西比,而是拿自己有的东西去跟别人没有的东西比。通过正确的比较,发现自己的优势,关注自己、肯定自己,拥有阳光的心态,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此外,我们也不能排斥通过比较去发现别人的长处,要学会把羡慕转化为动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乐善好施,帮助别人也是快乐的主要来源。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实际上有帮助别人的本能。即使只是想象着帮助别人就已经足以刺激我们大脑某些部位,那些部位会产生让人感觉良好的化学成分,比如说后叶催产素(脑下垂体后叶荷尔蒙的一种)。助人者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关注人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对未来的生活态度乐观忠诚,在行为上则表现出具有利他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乐善好施,不仅能让自己更加幸福,也会给他人带来快乐,为社会做出贡献。
培养宜人的性格,修炼积极的内心。席教授提到,一个好人如果言语很锋利,即便自称是刀子嘴豆腐心,也不会被人认为是好人,哪怕是家人和朋友。我深以为然。在佛教中,有“调整三业”的说法。所谓“三业”,即“身业”“口业”“意业”。“调整身业”,即调整身体,如让自己做一个举止优雅的人、让身体保持健康等。“口业”表现在措辞上,“调整口业”,即意味着我们不应冲别人发火,或用肮脏的话诋毁别人,而应一直用平稳的语气、热情的话语和别人说话。只有调整好“身业”和“口业”,内心(即“意业”)才会变得平和。“调整内心”这个词曾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但内心并不是我们想调整就能马上调整好的。要想调整内心,首先我们应让自己做一个举止优雅、谈吐优美的人。从培养宜人的性格做起,只有调整好身业和口业,才可能调整好意业,收获真正的幸福。
席老师讲解方式幽默、有条理,知识积累非常丰富,举例多样,有时是经典电视剧中的人物、有时是电影明星、有时是歌曲歌词、有时是古代诗词、有时是生活中的事情,每个例子都特别合适,很容易让我产生共鸣,非常容易理解。首先,没听席教授的讲解之前,说实话没有仔细考虑过幸福二字的含义,同时也和大部分人理解的幸福一样,听到幸福的真相一:免灾去祸即为福,还是十分赞同的,了解了幸福的9个真相后,让我对幸福了解地更全面,再结合幸福之方法,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以后可以帮助我在生活中和工作中积极地去找到幸福感,积极做一个幸福的人,12种幸福之方法,以后可以更有针对性、更好的引导学生找到幸福,营造积极教育生态。幸福三件事看似简单,通过记录幸福笔记,来发现幸福,当有消极情绪的时候,翻看这些笔记,反过来疗愈自己,这个方法以后我也会分享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感觉到生活更美好。
在幸福之方法的教授中主要有:一我们应当树立科学的幸福观,要有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享有与奋斗兼顾,疲劳的时候就睡一觉,你就会得到幸福;二做幸福的第一责任人。从今天起,做幸福的第一责任人,要有一个幸福的承诺,主动承担幸福。有一个完整的自我认知,要移除障碍,获得幸福的因素,尝试按科学的方法生活,尝试与家人进行聊天相互欣赏的几个点,对家人的愿望和期待几个点;三塑造幸福的心态。要有幸福的心态,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所有态度、信念和价值观。要有乐观倾向,有希望,有积极的偏向;四记录幸福时刻,写幸福日记,幸福随时随手拍,闲暇或烦累时,翻开回忆感受幸福时刻;五幸福三件事。三福治疗。每天晚上睡前十分钟,记录今天进展顺利的三件事情:内容、何时何地、为何发生延续积极;六聚焦当下。当下才是你最要关注的,不要乱了时态,不要担忧,不要有不太好的回忆,要达到一个坐忘的状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达到定心;七学会比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把羡慕转化为动力,避免斜视和攀比。定时翻查自己的物品,定期整理房间或工作室。临渊羡鱼不如退而接网,深知事情不太容易随便成功,管住嫉妒不要滥用嫉妒,酸葡萄甜柠檬理论,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八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奥黛丽的精神;九培养宜人的性格,积极的态度,积极的行为;十要有爱。格兰特研究只要30岁前找到真爱,可以达到人生繁盛的高几率;十一要知足,知足常乐,以不知足的心态去努力和追求,以知足的心态去体验和享有,做到自在宽容;十二在宥,就是自在宽容,知行合一。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
席居哲教授的讲课更是给我解惑了不少。本来这段时间因为工作量大,倍感压力和焦虑。也同时因为想要调岗的事情纠结反复,睡眠质量都打折扣。在这时也可能是缘分使然,我听到了席老师的课——幸福之真相。席老师通过九个真相点向我们娓娓道来人为何会不幸福,幸福又是些什么?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点:
1.幸福三件事。每天坚持注意生活中的美好,写下至少让你感觉幸福的三件事,你会慢慢积累更多的幸福。
2.书刊对儿童的成长很重要,电子产品中的一些碎片化的知识其实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并不利。我会后面仔细研读席老师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论文等,甚至萌生了想跟着席老师读博的念头。因为我自己是深切体会到这两者的差别,即使是工作了,要一直用手机,但我还是坚持经常买纸质书回来看,卧室里尽量不开电视,坚持睡前看书。我始终觉得思维能力与系统地看书学习很有关系,我希望自己能始终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力,直到老也能变得有趣。
3.压力有时对人是有好处的,在压力适当多而不损健康的情况下死亡风险最低。最重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一味地认为压力是坏的。席老师推荐了本书《压力的好处》我已经下单了,这将给我的生活带来益处,因为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存在太多的抱怨和负能量,这种学会与压力的相处能帮助我释放和缓解大脑中的紧张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