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之家理论探索研究工作坊(第一期)”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以“研海心航”为主题,由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中国大学生在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共同主办。工作坊汇聚了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0所高校近60名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旨在通过理论研讨、实务交流凝聚行业共识,助力提升高校心理育人专业化水平。
工作坊由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庄瑜主持。她在开场致辞中对与会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分享了对高校心理育人理论探索的思考,并系统介绍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之家“理论探索板块牵头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工作模式、实践经验及成效。
中国大学生在线编辑黄爽对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之家” 平台展开详细解读。他重点阐释了作为由教育部思政司指导建设的全国首个面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数字化平台的服务定位、板块划分与核心功能。此外,他还诚挚邀请与会教师深度参与平台建设,围绕职业发展困境实现同频共振、同题共答,携手丰富平台内容、拓展服务价值。
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庞维国教授,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时代意义” 为题作专题报告。他结合调研数据深入剖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核心需求,明确指出当前领域内高质量理论研究仍存在短板,呼吁行业聚焦 “协同化、系统化、专业化” 研究方向,以理论创新为实践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明波围绕“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形势与展望”作报告。他以当代大学生的心态特征与成长痛点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核心议题及实践挑战,强调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相关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推动心理育人高质量发展。
下午的分组辅导环节,与会教师结合自身课题框架,按研究兴趣自主选择四大主题组别,接受针对性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杨莹副教授,围绕 “青少年情绪发展与亲社会行为研究”,从课题设计逻辑、申报技巧到实践转化路径展开细致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吴冉副教授,聚焦 “人工智能赋能心理危机评估”,分享技术应用场景、行业前沿动态及课题申报要点;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周宁宁副教授,针对 “延长性哀伤障碍研究”,从研究方案设计、数据采集方法到干预策略构建进行系统解析;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梁一鸣副教授,围绕 “创伤相关障碍心理机制与干预”,深入探讨理论机制创新、研究方法突破及课题优化方向。各会场互动氛围浓厚,参会教师结合自身研究痛点积极提问、深入研讨,一致反馈辅导 “针对性强、实用性高”,为后续课题申报与研究推进提供了清晰思路。
当日,与会教师还参观了“破‘苛’记自我关怀”主题科普展及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普馆,进一步拓展了专业视野,增强了学科认同。
本次工作坊不仅有效提升了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的理论研究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更为夯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根基注入新动能。未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之家”理论探索板块将持续推出系列主题工作坊,构建 “常态化、系统化、精准化” 的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