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取向心理咨询与治疗|第一日简报

发布者: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发布时间:2019-12-19浏览次数:213


20191210日至13日,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专题培训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培训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承办,培训主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心理咨询与治疗”。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教授应邀作为主讲人,江教授专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等领域的研究,在人本主义上造诣颇深。来自上海各大高校50余位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1210日早,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朱虹老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朱老师欢迎各位学员的到来,感谢江教授的鼎力相助,希望大家通过本次培训学习人本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更好地在工作实践中运用。江光荣教授感谢了主办方的邀请以及各位学员的到来,同时介绍了本次培训的课程架构和预期目标,对人本心理治疗概观做了讲解,并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在此次培训中有所收获。

 

 

培训正式开始,江光荣教授生动地介绍了自己走向心理咨询、人本取向的坎坷路程,请学员分享他们与心理学的故事。接着,江教授以一个案例报告引入,组织学员分成学习小组讨论案例中咨询师是否是人本取向、咨询中哪些地方带有人本色彩、哪些地方违背人本原则。

 

 

课堂上,江教授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心理治疗的产生背景、人本心理治疗特点进行幽默生动地讲解,使得原本枯燥无趣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在提问环节,江教授对学员们提出的疑惑详细解答。

 

 

下午,学员们开始人本主义人性观的学习。江教授结合人本的概念和罗杰斯语录,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罗杰斯的人性观进行深入浅出的辨析。在分组讨论环节,以一个青少年案例,让每个人反思自己的人性观,“你是怎么看待人的?”。学员们积极地从不同视角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获得教授的反馈。大家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发现和接纳自己,得到滋养。

 

 

接下来的人本咨询实务训练中,邀请两位学员分别扮演当事人和咨询师,做一段会谈并录像。结束后,江教授询问当事人和咨询师的感受,带领大家回顾这段咨询,对整个咨询过程和技术进行复盘,学员们获益良多。

 

 

培训首日,《以人为中心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受到了参训咨询师和辅导员的广泛好评,学员们纷纷表示这不仅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学习,更引发了我们对人性、对自我、对生活的思考,促进了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

 

学员反馈

 

@学员 李凌

一直以来,非常欣赏人本主义的人性观:实现倾向、生命力、信任、尊重、无条件积极关注……光这些字眼听起来就让人倍感振奋和温暖,也相信如果人人都能以此待人、待己和被对待,那世界真的可以成为一个充满希望、充满温情、大家各得其所、身心舒展自由的“理想国”。

也觉得自己有这样的特质和情怀: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教学、咨询实践中,我都愿意且可以理解、接纳及体恤各人各样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感受,觉得每个人有自己的起点、有自己的缘由也会形成自己的风格,都值得被尊重,世界也因此变得多元而丰富;也经常说:“在心理世界,主观真实才是最大的真实”、“我们的所有行为模式都是我们曾经努力发展出来的最好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我也相信人与人之间,无论表象上如何迥异甚至冲突,但从根本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都具有可以沟通、和解、彼此友善的基础。

所以,今天听老师讲到罗杰斯试图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又试图用自己的理论去解决群体冲突、促进世界和平,真的很兴奋,因为这也是我自己一直畅想和愿意去相信的,甚至也试图做些探索——虽然格局没那么大,或者说还不能如罗杰斯一样身心行一致地去自由地跟随感觉去行动。所以大多停留在信念和尽一己之力去倡导、去实践的水平。但对宽容世界的憧憬一直在,即便听到罗杰斯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效果不尽理想,我也还是会觉得是有其他的因素限制了效果的产生,比如患者周边人对其人、其病的态度和反应。因为根深蒂固、普遍存在的生物医学模式的疾病观和健康观,会让患者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大的挑战,不接纳、不一致使其感受和体验更多扭曲,生命能量也有更多消耗。所以不是人本主义的理念不起作用,是需要更大系统的人本支持网络呢。

写到这里,似乎还觉得自己的确是受到以人为中心取向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的感召并也在比较坚定地以其为信念和行动准则。但在后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自我卷入的案例思考、自我反思和模拟咨询中,突然发现,那些貌似曾经非常清晰、确定、轻而易举的东西,纷纷开始动摇起来,精微的差别开始显现,对自己“够人本”与“并没那么人本”的部分也开始有更多觉察。

比如在江老师提供的督导案例中,我可以看到咨询师有以人为本的自我要求和努力,试图去看到来访更深的需求和渴望,但“人本主义理论取向”的定位更像是个模糊的大萝筐,给自己个看似比较专业的身份,但并不能站稳。这也让我感受到,人本主义取向看似“无为而治”的治疗风格,对咨询师、特别是新手咨询师的身份认同具有很大的挑战。“我总该做些什么”、“你总该做些什么”、“咨询到底在做什么”……这样的不安折射了我们并不那么坚定的人本信念,也会让我们乱发功,用力过猛。其实已经失去全然专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立场了。看别人会看得更清楚些,轮到自己,那个当下,却往往不自知,不由自主地“出戏”了。所以放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庆幸复盘时的自我觉察还是越来越快了。

江老师让大家回想“全然信任”的时刻,居然很难,不管是对来访还是对孩子,似乎每一个看似“信任”、说是“信任”的背后都还是有一些隐隐的担心,虽然知道这份担心是出于爱,越爱越担心,但也知道有时候这份担心会变成来访或孩子的禁锢,让他们不能自由自在、放心大胆、心无旁骛地去感受自己的感觉、追随自己的感觉,会限制他们的发展。每当想到这些,又会有些自责、内疚,想起督导中经常说的:咨询师没法将来访带到自己去不了的地方。父母于孩子大抵也是如此。不过,江老师分享的那个“神奇的信任魔力”的故事,还有我在后面模拟咨询中听到来访语气坚定并有些兴奋地讲到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时,我又对这份“信任”有了一些信心——来访很多时候也会教我们啊,当然也证明我内心当中有可以相映射的部分。信任来访、信任孩子,而不是把责任都扛在自己肩上,知道自己的有限性,也相信自己在努力尽责……如此想来,心也安了。

感谢自己,后面有勇气去在大家面前做了咨询演示,可能也是感受到江老师带领的人本场域所具有的安全感吧。这个亲身体验及复盘反馈反思的过程让我更加清晰了安在(present,我觉得“安在”比“在场”、“现身”更能体现身心合一、身在心在的状态)、专注与相反的感受。“观众效应”让这个部分会更加突显出来。虽然我认为在咨询中很难完全没有假设,但一直提醒自己假设只是假设,需要和眼前这个活生生的人去不断检核,但还是在自我呈现和江老师的点评中看到了这些假设的“顽固性”和自证驱力下的可能偏向,有时候是走些弯路,有时候则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问题却不自知。

如何向更多的经验开放,特别是咨询中向来访的个体化经验开放?如何做到真正的、最大限度的信任、接纳、尊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身心合一、自动自由自在究竟都是怎样的体验?这些都是今天的课程带给我对接下来课程的莫大的好奇与期待。

 

@学员 何柳萍

江教授在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引发我们思考,帮我们逐渐厘清什么是接纳,接纳不等于是赞同或者是赞赏,不接纳也不等于是反对,接纳的是当下他的想法有存在的合理理由,信任当事人。正如罗杰斯一直强调,心理治疗要对当事人有充分的信任,以当事人为中心,因为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他要往哪里去,咨询目标不应该是由咨询师来定;其次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自己当时当下的感受,咨询师不应该过多去牵引、指导、诊断、评估,当事人才了解自己;最后这是一个系统,如果信任当事人则当事人也逐渐可以让你信任,但如果你不信任当事人,当事人也会有更多理由让你不信任他。

 “江教授最后问我们你真的同意罗杰斯吗?你真的觉得可以信任当事人吗?你是否有勇气跨过边界和当事人在一起,有勇气让自己显得

专业吗?”突然让我意识到其实这种看似放任不管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包含着信任和勇气的,看似容易其实很不容易。虽然对于辅导员而言在日常的工作中很难真正的做到完全的人本主义,但是它确实在很多方面引起了我的思考。江教授所说的咨询师魔椅效应即咨询师在其位就很容易把当事人抗在肩上,把自己作为专家的下意识会让你把当事人应该背负的东西背到自己的身上,应该让当事人学会对自己负责。这对于辅导员而言也特别适用,很多时候就会应该管得太多,太过于操心和太多的干预反而让学生没有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没有自主意识和对自己负责的想法。原来管得少一些不是偷懒或者不负责任,恰恰可能是一种方法,一种需要勇气去践行的方法,去激发学生本身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对自己负责的习惯。这可能是今天培训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拓宽了知识边界,学会用新的角度和方面去看待问题,期待接下来三天的培训。

 

@学员 马子凤

江教授随时就散发着人本主义的气息,这可能成为他自动自发的一种反应和选择。反复回味白天的内容和体会,简单总结几点:

1.原来我开展咨询工作一直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对“疾病模型”过度依赖。

2.人本主义取向的治疗理念强调对来访者的“接纳”(深刻体会接纳的真正含义,接纳不等于赞赏和认同,不接纳不等于不理解和不支持)

3.人本主义取向强调由来访者主导咨询和治疗过程,当咨询师充分接纳和看重来访者自身动力的时候,真正理解来访者时,来访者自发的变化动力也许才能真正被激发。

4.关于倾听的技术:专注(attending to  不是focus)是一种在场,包括咨询师清空自我,聚焦来访者的过程,即人到心到。专注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心理上在一起有碰撞的过程。

I am here with you,请多默念几遍。好老师就算讲理论讲历史讲流派,都能那么深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案例,现场角色扮演,图片,视频回放……深入浅出,令人感叹!

 

@学员 杨一祎

人本心理治疗的元分析表明,以人为中心和人本主义治疗是有效的,助长条件作用被研究确认。人本心理治疗是信任人的成长潜能,重视当事人的主观世界,但追求客观的真实度;反对教育、控制、权威主义的人际取向;由当事人主导治疗过程,及其重视治疗关系,强调咨询师的人际态度比技术更重要。人是自由的,也是负责的,人可以超越加诸自己的环境制约。作为一线辅导员,虽然考取了中级心理咨询师,但所学习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仅仅只是皮毛,可以说今天学到的这些人本心理治疗的知识颠覆了自己之前学习到的系统性知识,将我带入了心理治疗的一个全新的世界,收获良多。

 

@学员 谢琳

今天讲到的人本主义的人性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文主义的人性观本质上是生物学性质的趋向,这种趋向是人最基本的动力之源,这种看法虽然和精神分析学派相同,但是这个趋向的性质与弗洛伊德的本能截然相反,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和亲社会的,这个趋向被叫做“实现趋向”或者“自我实现的动机”。当个体听任本性的指导,而自由选择的时候,个体总是选择于个人的成长有益也于社会有益的方向,所以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任的。

 

@学员 张馨

在心理健康知识不断得以普及的今天,精神疾病、生物学指标改变等概念似乎已像常识一般为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然后江老师颠覆了我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人本主义话语体系下没有精神“疾病”的概念,人可经由自我发展改变扭曲了的行为,进行自我“拯救”。这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观点,深感震撼。

 

@学员 陈颖

江老师的授课风格轻松幽默,语言很贴近生活接地气,他善于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一同参加培训的学院老师们也很认真投入,很多学员都积极主动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感悟,为这个团体的学习附能不少,让我真切感受到好的学习氛围离不开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也离不开学员们的全身心投入,积极互动交流,这样的学习氛围是我所喜欢的,尽管自己并不善于在课堂上分享发言,但也被这样的氛围吸引着。这一天里感觉老师们都很优秀,亲切温和,情感细腻,都能放松自由的表达,整个培训给我的感受很“人本”。

江老师引导我们通过对比精神分析的疾病治疗角度来认识人本,让我们更容易看到人本的特点:人本更信任人成长的潜能、重视当事人的主观世界、反对教育控制权威主义的人际取向,关于这点,联想到自己抚养小孩的经历,感到家人对孩子更多的倾向于教育和控制,要她尽快的掌握各类社会规范、养成好的习惯,以帮助她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而我自己则更倾向于让孩子自由的探索和表达,在教育控制和自由探索之间度的把握以及如何同家人达成比较一致的养育理念需要我要有更多的思考。另外,相比较与其它心理治疗的“商业模式”,人本更普渡众生,这一点让我对人本大师罗杰斯有更多的崇敬之情。

 

@学员 郭明佳

对我的人性观有了更上层的理解。我对来访相对会比较接纳,但是接纳并不代表赞成来访者的观点,而我虽然知道大概会如何做,但是在逻辑概括能力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老师和各位学员的分享给我很多启发,让我总结、发现了很多“金句”,如:“接纳不是赞成也不是反对”;“意识到的否认是主动和开放”;“当事人才知道Ta要往哪里去,是Ta自己问题的专家”……

 “你信任Ta,Ta会告诉你Ta是值得信任的;如果你不信任Ta,那Ta也会让你看到Ta就是不可信任的”。如果对来访者多一点信任,那我们也把不由自主想替来访者承担、期望Ta变好的需求还给了来访者;同时,我也会对自己的局限性更能够接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