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取向心理咨询与治疗|第二日简报

发布者: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发布时间:2019-12-19浏览次数:187


   “只有进入当事人的现象场,才能帮助到当事人。

    第一天的学习,教授系统地讲授了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理论,为学员们普及了罗杰斯的人性观等理论知识,并设计了热身活动。当培训进行到第二天,他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让大家在亲身尝试中更深入地了解人本主义



  第二天上午的学习江教授具体讲解了罗杰斯的自我理论。教授将其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中的意识结构相对应,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罗杰斯对于自我、经验和现象场的定义。随后引入了健康自我与病态自我的界定,并指出心理障碍的本质其实是心理生活和人的本性相分离,即“人活得不像他自己”。



系统学习后,江教授引入具体案例,让学员们自主讨论,将所学知识运用巩固,进一步掌握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以对心理障碍进行区分。健全的自我,通透、灵活、有辩证性,加工经验时直接、准确,经验和经验的表征具有高一致性;而病态的自我僵硬、不通透,加工经验时大量使用防御、压制或歪曲经验,经验和经验的表征具有低一致性。



在下午的培训中,江教授继续了有关以人为中心理论的讲解并且把重点放在咨询实务上——专注的障碍。随即教授设置了不同的场景,通过角色表演,角色互换表演,设置咨询场景,帮助学员对面临的咨询困境产生新的理解和觉察。学员们忘了自己身处课堂,完全沉浸在了情境中。通过小小的课堂练习,大家对原本的问题有了新的感悟和觉知。



咨询实务中的难题让学员们产生了许多共鸣。江教授提出了一个特有的概念“咨询师魔椅效应”:许多新手一坐到咨询师的“魔椅”上,就不自觉地被一种错误的“咨询师意识”所控制:我是咨询师;我是专业的;我对会谈负有主导责任;我得做点什么,像个咨询师。这一概念的提出让大家恍然大悟。下午的心得分享非常热烈,练习结束之后,学员们踊跃地发言,与大家分享自己在咨询中遇到的种种情况。




课程的最后,江教授对大家在实际咨询中所遇到的难题一一解答,并指出在危机干预中的关键:一个是管理,一个是专业性;强调了危机干预培训的重要性。学员在教授的解答下对自己以及咨询有了更深地认识与体悟。



江教授提醒学员们:“咨询师不仅要做到专注,更要做到在场。专注表现为神情和体态语言,偏外在,是‘人到’;在场诉诸内心态度和体验,偏内在,是‘心到’。仅有外在的专注表现,而无内在对当事人真正的关切和兴趣,总会透露出一些虚假。咨询师应做到清空自己;聚焦于当事人而不是自身;非言语行为表达着兴趣和关切;内在有‘体验到当事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放松、自然,但专业。”

这番话点明了咨询实务中的关键,紧扣着此次培训的主题:以人为中心取向心理咨询与治疗。相信在接下来两天的学习中,教授将继续带领大家,更深入地感受以人为中心取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魅力。


学员反馈


@学员 陈毓

大学是学生从家庭和校园迈向社会的过渡期和储备期。学风为灯,实践为途,学生们通过知行合一的多元培养模式,多方位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为迈向社会做准备。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引领学生们提高能力,完善自我,健全人格,引导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学生们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90后、00后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学生主体,学生们独立意识、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强,自律意识、自觉意识、自省意识差,对学生行为约束很大程度上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特征产生的碰撞和冲突,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对辅导员学生管理的工作思路,方法技巧,育人实效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灵活性,人性化及一流的话术,在日常管理中真正做到服务育人,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回顾过往四年的辅导员工作,自己在认真做好学生引路人的过程当中,多的是一份真诚平等,少的是一分专业支撑。无论是大一大二在处理宿舍矛盾时,和学生们明确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以提早适应多元的社会,大三大四分批次与所带学生谈话,帮助学生们提早明确就业意向及督促行动。这些工作基本上建立在我个人求职经验及间接经验上,缺乏系统理论支持及对学生个体更深层次的引导。

怀着学习取经的愿景,我报名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以人为中心取向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班。通过专题讲座及小组研讨的形式,江光荣教授以深厚的专业学识,深入浅出的讲述,详实丰富的案例,富有哲思的语言表达,带领学员们认识人本主义的理论内涵及应用技巧。在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及轻松愉悦的上课环境中,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同时也对人本主义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有以下两点心得体会。

   一、以生为本,言传身教,渡人成才。

江教授多年来对精进业务水平的努力与坚持,打磨授课质量的用心与创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做人亦是传道,个人魅力本身就是一种动人心魄的育人力量。辅导员与学生们朝夕相伴四载,一言一行皆是示范,举手投足皆是育人。唯有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与业务水平,找准学生的痛点及需求点,明晰个体发展的难点,解决学生们的困惑点,为他们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拨开迷雾,指明方向,才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唯有创新话术及教育形式,不枯燥说教,学生听进耳朵,放在心上,才能切实做到育人工作入脑。

二、角色冲突,以爱为本,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辅导员是学生们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与咨询师的目的与功能在“助人者”方面有一致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在职责与内容上有较大的差距。辅导员更多的是扮演者“管理者”的角色,从学校的利益出发,以管理制度为工作抓手。而人本主义提倡“信任人的成长的潜能”,人本心理治疗的特点之一是“反对教育、控制的、权威主义的人际取向”。当以生为本与学校管理相冲突时,辅导员难免会陷入角色冲突,往往会更多的从学校管理层面出发,在对学生的教育互动中难以避免走向“教育”、“控制”和“权威主义”,从而无法“在场”,以“具有个人意义的方式跟当事人在一起”。   

此外,阻碍辅导员“专注”的“心魔”也是影响辅导员工作实效的重要因素。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暗含着社会评价标准与道德行为准则,做到完全尊重而不“评价”有时与教育引导相矛盾,而“评价是妨碍你听到听懂当事人的首要原因”,事关是否与学生建立信任基础,走进学生内心。有时学生的“动机性原因”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辅导员的工作走向。“错误的角色意识”与“咨询师魔椅效应” 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责任心较强但人本主义实务能力不过硬的辅导员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知己,克服好为人师的冲动,进入对方的世界进行引导。辅导员的职责是赋予动力,而非解决具体问题,不要替学生做决定。知彼,人本主义理论实务为途走进学生心坎。辅导员要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自我实现,做好学生生命的守望者。


@学员 张静

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性的健康发展。


@学员 彭小凤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罗杰斯人本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感受到,理论和实际应用是有差距的。以人为中心取向心理咨询与治疗,立足于了解当事人产生这个情绪的原因,改造自我,重建自我。咨询师存在感应逐渐淡化,甚至透明了。整个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痕迹在于专业技巧。这个让我感觉到与专业咨询师的理论水平及专业技巧上的差距。


@学员 白茹

培训伊始,江老师那气质不凡的谈吐,平易近人的态度和渊博的学识就牢牢吸引住了我。首场报告题为《人本咨询概观》。江老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人本心理治疗的特点两个方面,向我们系统的介绍了人本心理学,使我们建立起人本心理学知识框架体系。通过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对比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鲜明的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传统的以“疾病”为核心转变为以“人”为核心,使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不再是医生与患者的医学模型关系,而是更为平等的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关系。这一转变使我们恍然大悟曾经在工作中,在具体的咨询个案中出现的一些困惑也得到了了解决,江老师在讲授过程中,旁征博引,利用诸多案例和事例,生动形象的促进了大家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充分感受到在自己实际工作中的投射体现。同时,江老师充分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在很多个观点上听取大家的思考,予以点拨,使人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在下午的人本咨询过程与实务中,江老师邀请了场下两位老师进行互动,两位老师根据给定的剧本进行了现场演绎,而其余老师也在现场观看和录像回看的过程中,通过对细微表情的捕捉、语言的重构分析、对话的走向等方面的拆解,进一步明确了咨询中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尤其是作为咨询师,人本主义思想的深入理解贯彻。这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老师和同学们关于“接纳”一词产生的一段热烈的讨论。刚开始,在座的很多老师对这两个字的理解产生了分歧,在江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大家终于回过神来,原来,真正的“接纳”来访者,并不是要理解或欣赏或赞同,而是作为咨询师,我接受你作为此刻的你自己,接受你一切,原本的样子,而不做任何倾向性的评价。这要求我们具有足够独立的人格,能够将对方看做独立的个体,不评价他人,尊重他人,其实是很高的境界。毕竟人能做到完完整整的接纳自己已然很难,而接纳别人则是在这之上更高层次的要求。


@学员 许诺

今天的课程很充实,在参加培训的时间里,使我感受到这个团体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让我们感受到了每个人都可以与众不同,也让我真切的明白,要认真的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如果说当初来报心理咨询师班的意图还有点朦胧,目标也不明确,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有一种冲动想把掌握的科学观念宣传给周围的人,去帮助别人增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心理咨询是一个特殊的心灵修炼过程,我会一如既往地去学,去做,为了我的自助,为了助人,通过参加此次心理咨询培训,我受益良多,在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工作理念,并在教学意识、沟通意识、创新意识方面有了积极地转变。同时,我也信心备至,期待着将所学的技能有效地应用在今后的工作中,促进教育教学效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学员 郭露璐

今天的课堂中,学员中有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有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当事人是自己讨厌的人,也有因为解决不了当事人的困惑而自责的。我想,心理咨询师不是救世主,同样拥有喜怒哀乐,这是很正常的。如果当事人的一个痛苦心理咨询师也有,心理咨询师首先也是一个人,很可能被对方激发,自己也痛苦,很难做到真正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在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是分别的两个主体,完全保持客观是个理想化的状态,一般不太可能完全客观,能做到的是尽量客观,但那个客观是否又带有咨询师个人的主观性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人本主义理念注重良好的咨询关系的构建,对咨询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有大量的经验,通过练习才能无条件积极关注,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另外,人本主义主要强调“自我” 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制约作用, 另外,在咨询过程中,很多时候很难让来访者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 还是需要咨询师的引导作用去推动。


@学员 王晓虹

如果来访者好了,可能人本主义的咨询师自己也说不上来是怎么好的——这在我看来,可能是来访者在咨询师的温暖的、积极的、无条件的关注下,自己从内心生长出了能量和觉醒,人本身就具备向好的愿景,咨询师只是提供一朵花生长的适合土壤,拨开阻档花吸收阳光和养分的障叶,花朵便会自然的绽放。


@学员 胡玉姣

在实际的工作中,作为辅导员,经常要与学生针对学生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难题进行对话和交流,以帮助学生摆脱困境。但在与学生的交谈过程中,真正实现这种全身心专注于交谈都很困难,更不要说与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接触”。梳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时常存在对当事人所述事实的可信度表示怀疑的现象2.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往往把个人的主观认识、个人情绪无端地带进交流过程之中3.对当事人的主观认识不够重视4.与当事人交流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教育的、控制的,权威主义的人际取向。

下一步需要有意识地调整身心状态,真正达到与学生沟通交流,为学生疏解困难的目的:1.与学生交流前尽量清空自己;2.尽可能将关注点聚焦于当事人,而不是自身;3.调整自己的非言语行为(主要是神情和体态言语)的表达和关切;4.真正做到对当事人所述事件的关切和好奇.5.用自己的方式专注和在场,而不是按某种要求或“格式”去做,不装模作样。


@学员 张善钧

其中机体评价过程这一概念令我印象深刻。机体评价过程是罗杰斯体系里一个非常独特的概念。在婴儿与环境的互动中,婴儿会持续不断地接受经验的刺激,他得对这些发生在他体内的或者来自外部的刺激进行处理,也就是要对这些经验进行解释和评价。罗杰斯认为,在处理这些经验,使之符号化的过程中,婴儿使用的是一种不同于成人,但却简单有效的方式:婴儿简单地根据这些经验在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经验,并进而产生对该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是趋近还是回避的态度。也就是说,这一过程是自动自发的一种直接反应,并且不是僵硬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体当下机体状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的。这一概念与罗杰斯认为的实现趋向相辅相成,描绘了个体自我的发展从婴儿的现象世界开始就大量倚重机体评价过程来加工经验,以实现趋向为标准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