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取向心理咨询与治疗|第三日简报

发布者: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发布时间:2019-12-19浏览次数:220

“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有积极的自我关注的能力,只是在后天环境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使这种能力在不断的削弱”。


1212日上午,《以人为 中心取向心理咨询与治疗》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专题培训活动,在大学生活动中心308室继续进行。

在第二天的培训中,江老师带我们了解了自我的心理病理学,而在第三天的学习中,江老师继续从自我的角度出发,为学员们讲解人本主义取向治疗的核心内容,提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基本任务就是重建自我,从自我的层面达到经验与自我相一致,而自我重建的实质就在于“去伪存真”,就如罗杰斯所说“变成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随后,江老师向学员们具体的讲解了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帮助学员们去学会如何去理解来访者身上真的部分。


只有当一个人不以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某个(内化了的外在)标准,不以自己的德行、能力或成就是否“够格”,去解决是否自爱自赏时,这才是正在地“解放”了。”

课堂讲授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来访者的改变主要取决于咨询师这个人本身,以及三个助长条件:(1)同感理解;(2)真诚一致;(3)无条件积极关注。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江教授向学员们分别展示了这三个条件的具体内涵、作用和要领。


其中,对于真诚一致,江教授借由学员关于自身案例的提问,引发学员的思考与讨论,邀请学员针对具体的案例情景作出“真诚一致”的回应,这样的小练习使学员们不仅理解到真诚一致的本质,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在咨询中展现咨询师自己的真诚一致。


 “真诚就是心脑一致、脑口一致,心有所感、脑有所识、口有所达。”


课堂互动


学员分享(一)


 “积极关注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无论孩童成人,自我价值就是积极关注的别名。”


紧接着,江教授指出人们对真诚一致另一面就是积极关注。在这当中,江教授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积极关注的能力,只是在成长中将这种积极自我关注的能力不断的削弱,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在于通过以自己的积极关注,帮助来访者减缓来访者积极自我关注的损耗,增强来访者的自我价值。


咨询就像是咨询师和当事人两个人一起划船,不需计较谁划的更多。”


积极关注是一种复合性的态度,江老师特别强调了“承诺与信任”的重要性,就像婚姻爱情中的“相互托付”。来访者者把自己托付给咨询师,咨询师也愿意把自己全身心投入进去,和来访者一起去经历未知的冒险。


学员分享(二)


学员分享(三)


下午的培训中,江老师为学员们讲解了在心理咨询里四个基本的倾听技巧,包括释义、情感反映、具体化和概述。

课堂练习(一)


学员们通过五人小组的形式针对情感反应进行了练习,组长指定一人扮演当事人选择一个话题做表达,组员将自己的反应写在纸上,随后依次反应,并进行讨论。

课堂练习(二)


在具体化的技巧练习中,江老师邀请了一位学员扮演“顽强地缺乏具体性”的当事人,其他所有学员扮演咨询师,一起群策群力地去推进当事人的具体化。通过课堂练习,让学员在实践中理解、体会和运用这些技巧,同时也促进了学员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技巧的目的、作用及要领。

课堂互动


课堂讨论


今天的学习中,江老师带学员们了解了以人为中心取向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治疗论和治疗过程及人本治疗的原理,并且通过刻意练习来训练学员们释义、情感反应、具体化等的基本倾听技巧。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中,学员们对人本主义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和体会。


学员反馈


@学员 唐晓

如实地存在,就是如实地去经历那些经历,去感受那些感受,这很难,因为有些事情实在痛苦,例如生老病死,我们真的很难张开双臂去拥抱这些事情,我们只能去接受这些事情带来的痛苦,充分地去哀悼那些逝去,那些伤害,然后完成自我的重建,体验自己真实的人生。

而治疗师要想去帮助另一个人,自己也要一步一步地去达到这个境界,并且抛弃“达到境界”本身这个愿望,达到而达不到这种观念本身就放下,放下这个观念也放下,体验自己每一刻的存在,念念相续,就像流水,顺畅,自然。

当我们做到如此一致,如此真实,如此开放的时候,我们能给来访者做一个榜样,同时也能与来访者一起去打开来访者所禁锢的感受之门,用语言和姿态去反应来访者内心的感受“实在”,用真诚的态度去反馈自己的感觉,用接纳的态度去看待来访者的悲欢离合,害怕与恐惧,愤怒与失望,伤痛与快乐,不错过每一个与来访者连结的时刻,一起接近那个机体体验的真实。


@学员 武娟

在这次的心理培训中,我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掌握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技术,心理咨询理论和实务有了一定的提高。学识渊博的江光荣教授倾囊相授,娓娓道来,让我们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以人为中心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培训将成为我学习和工作新的起点,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此咨询方法,努力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将其灵活运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接纳自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员 熊映莹

 “你真的人本吗?”“这就是人本吗?”江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将我们引入沉思。在这一刻我开始质疑7年来学过的人本主义,反思自己“难道我没有无条件积极关注吗?”带着疑问,我进入这次工作坊,进行深入学习。

在不断的演练过程中,我真的觉得非常有意思,让我在来访者和咨询师的角色转换中,收获更多。一部分是因为我自己对于理论,偏哲学的部分还是偏头疼的(画外音,哈哈哈);另一部分就是我们小组优秀的组员们了。在不断的学习培训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资深的同行,感受到她们对于咨询的热情、发自内心的关心来访者、爱护来访者,这一点让我深深敬佩,可能因为年纪小,生活阅历还不够,我现在更多是把咨询当作工作的一部分,缺少发自内心的关怀、共情、同理。今天我们小组利用课间休息一直在讨论一句话“用心去做咨询,而不是用脑去做咨询”,我很有感触。我回顾自己的咨询经历,几乎每次都是用尽心力地去听,脑袋在高强度连续运转,很怕遗漏任何的重要信息,很怕无法回应当事人,没法给到合适的反应,而可能正是这种用脑思考的方式,让我远离了对方的情绪体验,我很欣赏、喜欢,甚至羡慕马老师和周老师,马老师能“感其所感”,很快地体验到、沉浸到来访者的情绪之中,而周老师能够很快地记录来访者的话语,并且准确地把握其中的要点,用话语给来访者一个大大的拥抱,语言能力非常精准。在与两位前辈的互动中,我真真正正见到、体验到了咨询的力量和咨询师的力量,所以我真的很感谢这个小团队、这次培训的机会。


@学员 王一丹

一天的学习与讨论,最深的感触是,我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个“自我重建”的过程。

第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关于真诚,尤其是咨询师自身产生强烈情绪时如何保持真诚,同时仍以来访者的福祉为优先。而要做到这一点,对咨询中发生的情绪流动,尤其是自身的情绪保持开放,是其中的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这些天反复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去角色化”,意即不囿于“咨询师”的角色,做“咨询师该做的事”,而是做作为一个人在真实关系中会去做的事。我自己也在曾经的咨询中遇到过被来访者激怒,或是产生深深挫败感与无力感的瞬间,我也觉察到自己为了避免失态,为了“hold住场子”,而去强压下内心的情绪,尽可能去说一些克制、聚焦于来访者的话。事后回顾这些瞬间,我发现我们彼时都只是在扮演“正常的咨询”,而忽略了即刻真实的感受。在老师的引导与示范下,我学到了如何真诚表达自己的情绪,向来访者示范体察、关照自身的真实经验,同时对来访者的真实经验也保持关注。我也体会到,这需要咨询师有强大的“定力”,不被内心的潜在价值判断左右。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瞬间,是江老师关于“托付”,关于“咨访双方一起去划一条船”的比喻。来访者是否愿意将自己托付给咨询师,咨询师是否愿意、是否有空间能够承载来访者的托付……在“共划一条船”的过程中,不是由谁来主宰方向,而是去发现、去关注来访者实现趋向的体现,作为咨访双方共同的引领。在咨询中我们经常也会问来访者“咨询目标”,而在这一过程中,双方无意间就会被“问题”所吸引,用解决问题的眼光去看待咨询,容易忽视来访者内在的实现趋向与资源。这也是对在高校追求“短平快”的环境下做咨询,不经意间承载了太多角色压力的我一个提醒,要时时注意清空自己,去关注来访者的真实体验与需要。


@学员 李莹莹

通过理论学习、现场演练以及与其他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交流,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个性特征与成长背景千差万别,要学会灵活“接纳”来访者,真正理解和看重来访者的自身动力,清空自我,努力做到attending to的人到心到。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切实将人本中心理念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才是更重要的,而这也是以后我在处理实际学生工作和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方面亟需点滴积累,扎扎实实地去完成的地方。展望未来,定不忘初心,立足实践,做好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与引路人,携手实现 “没心没肺的自恋”!


@学员 汪晏梅

今天听了江教授的课程,尤其是他对罗杰斯谈人性:实现趋向的理论知识的介绍和讲解。罗杰斯说:“当我能很敏感地了解他们所表达的感觉,当我能以他们的立场去接纳他们承认他们的权利与别人不同,然后,我会发现他们都会愿意朝某些方向去改变”。这让我醍醐灌顶,对学生的心理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方法。

今后我将尝试运用罗杰斯的理论知识去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让他们朝着积极性、建设性或向自我实现而迈进、向成熟、向社会化而成长,让他们能够完全了解和接纳,健康快乐成长。


@学员 宋海娟

江老师通过理论讲授,小组讨论,小组练习,问题解答等多种形式,让我对人本治疗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我感到回去要在治疗态度和倾听技巧等各方面加强反思和练习,做一个真正有益的助人成长的传播美好的治疗师。感谢江老师精彩的传授,感谢华师大为我们提供这么棒的学习机会,感谢志愿者们默默的付出与支持,让我们有一个这么棒的学习体验!


@学员 杨敏

我们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但我们的确需要去分辨,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衡量标准就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当对这些越来越明白后,我们可以远离损耗性的关系,而亲近滋养性的关系,还可以去创造滋养性的关系,减少关系中损耗的部分。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江老师教授还带领我们去思考关于人生的意义,关于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个珍爱生命的个体的思考。

最后感谢华师大心理服务中心的项目组的全体老师的倾情组织,让我们感受到了专业、专注、专心做好每一个细节的精神。期待下一次心灵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