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上午,“关注积极心理,提升学生幸福”—— 2024(上)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辅导员心理专题培训在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正式开班。本期培训基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员利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理解,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提升学生幸福的能力。
上午9点,开班仪式正式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庄瑜老师致辞。庄老师首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发展沿革、所获成就以及工作特色,并对参加此次培训的老师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她强调辅导员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幸福感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鼓励老师们通过此次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后,在一天的培训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席居哲教授为老师们带来了主题为《幸福人生的哲学与研究》的课程分享。席教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开场,向在场老师提出了“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这一引人深思的问题,并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视角,回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幸福”的定义。
席教授指出,当前,人类正处在一个极为特殊的VUCA时期(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深远,飞速变革的时代让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席教授提到,“快到停不下”“忙到闲不住”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种常态,大量接触短视频等刺激让人们感受性钝化,快乐的阈限提高,“嗨到笑不出”,随之引起的睡眠问题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困到睡不着”。幸福似乎正在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究竟该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呢?积极心理学代表人物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中提到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他提出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寻找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由此引出弗兰克尔最核心的观点“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关于不幸的实质,席教授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部分展开。他谈到,人是过去的经历所造就的,对过去的反刍和放不下会让我们走入叙事认同的“污染模式”,用过去的错误惩罚自己。未来的不确定性、人生的无常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令人感到迷茫。聚焦于当下,“有事诛心”使人“无法坐忘”,人们更多倾向于自我关注而非自我关怀。在个人责任的时代,人们常常徘徊于觉思与自责之间。一项有关于“中国人为什么不幸福”的研究指出偷走幸福的是以下七个原因:老爱比较、缺乏信念、不善于发现阳光面、不知道奉献、不知足、相互不信任和过于焦虑。常见的不幸表现主要有忙碌奔波、放纵享乐和虚无主义。因此,我们要主动去寻找幸福,创造幸福。
人为何容易不幸福呢?席教授提出原因有二:一来,人有一种集体的无意识焦虑,我们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因此对于很多未知的东西会有探索的欲望。但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完美的答案都是不存在的,这种迷茫令人感到焦虑。二来,人们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但人生中恰恰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研究表明,高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个体更多将不确定情境、正负性情境评估为带有威胁的、令人不安的情境。
在午休时间,参训老师们来到中北校区图书馆二楼展厅,共同参观了《脑海深处,神经密语》神经科学主题科普展。展览学生策展人之一,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牛露潼为老师们带来了精彩的现场讲解。通过参观展览,老师们不仅深入了解了神经科学的奥秘和前沿技术,还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和思路。
一天的培训充实而愉快,学员们带着一天学有所获的幸福感,继续为期四天的培训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