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日简报|“关注积极心理,提升学生幸福”示范中心专题培训

发布者:陈洁宇发布时间:2024-06-23浏览次数:10

2024年6月21日,“关注积极心理,提升学生幸福”上海市高校心理示范中心专题培训进行到第三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积极心理学会(IPPA)第一届理事任俊教授为大家带来“从习得性无助到提高乐商”主题讲座。


图片


讲座伊始,任教授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引出本场讲座的第一个主题:为什么许多人在工作或生活中失去积极性、主动性?任教授用多个例子生动形象地指出在学习中的动力既要有“需求”,又要有“诱因”,若“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则会出现挫折,如果总是体会到挫折或者失败将会形成一种名为“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会影响到人在生活中的表现性。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解决由习得性无助引起的负面效应,旨在培养一种能够激发个体积极、乐观和坚韧态度的生活方式,这亦被称为习得性乐观或习得性坚强。任俊教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向大家介绍积极品质必须满足的六项要求以及其六大类24种积极品质,他强调,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提升人们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同样重视增强人们享受积极事件的技术。


图片


任俊教授形象地说:“积极心理学既要教人如何吃药,又要教人如何吃冰淇淋。”这句话生动地表达了积极心理学追求的是一种平衡的幸福体验,强调要有意关注,当有意关注了“好”,才能使“好”变得“更好”,有意也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和情感支持,从“只关注改变有问题人”的视角转变为“关注没有问题的大多数人”,致力于让大多数人变得更优秀。


关于“乐商”,任教授表示它与一个人的快乐阈限有关,人对快乐的感受力高达50%是由基因决定的,故任教授也说道:“家庭教育实则是改变基因”。乐商高也体现在面对消极事情时有更多处理办法,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积极的体验,但这并不等同于阿Q精神,不是简单地追求极端的积极性或随意寻找快乐。任教授通过多项实证研究,引导学员理解到积极心理学在促进个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乐观可以作为积极的心理干预手段,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图片


下午场培训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中心教师、美国心理剧、社会计量与团体治疗考试委员会认证心理剧导演及训练师王琪老师主讲,主题为“积极心理剧:品格优势的探索”。王老师从理论入手,对积极心理学、心理剧及二者结合作出了详细介绍,指出心理剧的理论依据为具身认知理论,二者一脉相承,相互印证。并通过自己学习心理剧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悟,展示心理剧是帮助个体通过体验和反思处理情感问题的有效方式。


图片


随后王老师向学员介绍心理剧呈现的过程,由暖身、演出、分享与审视组成。暖身环节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帮助参与者放松并进入角色;演出环节通过布景、角色交换和静观等方法,展现个体内心的故事和冲突;分享和审视环节鼓励参与者开放性思考,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其中演出环节中的“角色交换”是心理学中建立一种个性化的心智预测模型,王老师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发展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心理模型,因为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主观构建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接下来王老师带领大家进行沉浸式的心理剧的体验。在暖身环节,王老师邀请大家选择能代表自己性格特质的卡片,进行三轮热身活动,相互认识,并对自己的品格优势探索表打分,为后续具象化的活动作铺垫。演出环节,王老师鼓励学员积极参与扮演主角,并且找到自己的替身与品格辅角进行主观建构,在呈现阶段产生具身感受,此时主角走出来采取静观的状态,对品格优势进行调整,最后进行完整的心理剧演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分享环节中,王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员觉察角色扮演和观察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在成为的辅角/替身是什么感受?在观看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其中扮演“希望”角色的学员分享道“希望的意义在于即使在经历痛苦和挑战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大家的分享都强调了积极的品格能够激励人们克服困难,寻找并追求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机遇。学员们形容今日的活动充实、有力量、愉悦、滋养,讲座在各位热烈的讨论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