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的培训中,赖念华教授主要用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心理剧的创始人莫雷诺的生平、心理剧的哲学基础,帮助学员们理解清楚真实现实、简化现实和附加现实的内容与区别。学员们学习在咨询过程中如何运用心理剧,分析过去咨询工作中的现象。两天的培训结束后,学员们表示印象深刻、收获颇丰。
第三天的培训中,赖念华教授带领学员们进入了文化心理剧的探讨。莫雷诺认为人与生俱来“自发性”与“创造力”是人类续存与文明推进的两大动力,人们从过往行动经验中累计封存的暂存品成为“文化传承”,传承并非自我阉割或限制创意的糟粕;反之,只要充分“暖身”,就能使这些“暂存品”成为启发与创造的肥沃土壤。因此,心理剧视人们能否自由如实地发挥“自发性”为健康与适应的标志,它认为人们的困境源于企图完美地恪守承袭自“文化传承”的角色规范和互动方式,于是压抑了内在的自发性,最终演变为“行动饥渴”和不合时宜的病态自发。因此,心理剧的改变便是透过“暖身”协助人们觉察“文化传承”的存在与影响力,刺激及启动人们的自发性,对“此时此刻”的情境产生适切的反应,活用新颖、有创意的方式,回应僵滞的故旧情境。心理剧要改造与整合的不仅是人们内在心灵系统,更要带出“关系”中的理解与共创。
“疗愈的不仅仅是受苦的个人,更是集体的文化改革与社群再造。”
——莫雷诺
接下来的过程中,各位学员分小组讨论了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文化教条,每个小组都从家庭、校园、社群、华人文化的维度进行了热烈的分享。网络视频培训的形式产生了新的分组讨论与分享方式,各个小组在视频分享内容的同时,也将文字稿的部分上传至学员交流群。
小组讨论分享
赖念华教授在听取了学员们的分享后,梳理了性别、权威阶层、家庭排行、文化(孝顺、谦和、面子、沟通、情绪、家族、集体)等维度,整理分享了小组学员们的集体创作,帮助学员们意识到其来访者可能会受到的文化规则的影响,以更好地对来访者进行个案概念化。对小组成员的提问,赖念华教授进行了及时的反馈与解答。
学员分享
赖念华教授从东西方文化的视角,比较了在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理想中的“我”、人际网络、冲突解决、负面情绪的表达、沟通、情绪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学员们在讨论与分享的过程中觉察自己所受到的不同文化的冲击,以更敏锐的“文化觉察”的意识进行未来的助人工作。
第三天培训的最后部分,赖念华教授通过案例视频演示、现场示范、分步练习、实操演练的方式,将“景观人,人观景”的步骤进行细致讲授,学员们在咨询师、来访者与观察者的三人小组练习中开始心理剧的实操,更深入地感受并体验心理剧的魅力,部分学员表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学员反馈
@学员1:
心理剧是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的有效模式之一。由著名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J.L.Moreno(1889-1974)于1921年创立,运用戏剧的手法将人内在生命事件重现,让人看到自己的处境、困顿和束缚,进而重新经验自己的生命、接触自己的内在所思、所言、所行。运用中包含了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各年龄层的心理疗愈,同时运用在家庭、学校、企业及各种悲伤、失落等领域。
第三天学习从“景观人、人观景”文章学习讲解开始,要突破华人中的“以己之矛攻己之盾”是不容易的,借景喻人突破这个困境,拉开时间与空间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让来访者从“面子”中突破出来,以第三方视角看待文化、环境、观念对人的桎梏。
导演让主角在“景”中找到主角最关注的、最有意义的物件,邀请主角“角色交换”到该物件,以拟人化的方式来描述物件本身的特质、物件所见到的关系议题的外围系统、主角和对角的互动状态、物件与主角的正向连结。让他们的自我同情心变得更加强大,帮助他修复角色,帮助他重新阐述自己的故事。当主角从物件交換回自己,重新聆听物件给自己的话,以暖化赋能主角的关系议题。
第三只眼帮助个案、帮助咨询师更好的进行突破,卡住的点有了开放的门可以自由进出,内在的智慧老人的作用更加凸显。
@学员2:
今天是培训的第三天,作为新手咨询师,也是第一次这么正式而系统地参加心理剧的培训。今天在实际的操作中,我担任了一次咨询师的角色,感觉实操好困难。这个困难体现在:1.我本身咨询经验的不足。2.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理解非常欠缺。3.也可能受限于之前的工作内容,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工作模式,而这些模式对于咨询来说是限制。今天的培训,我有非常感动的地方,赖老师亲切的引导,缓解了我的紧张和不自信。
@学员3:
说时似悟,对境生迷——说的就是我今天练习景观人技术的感受。在不同场合看过、听过也一定程度上练习过景观人,但第一次尝试在线做的时候,还是暴露出很多问题。当下就有一个个疑惑的点,复盘时又发现更多的问题。不过聊以自慰的是,哪怕只是简单布景、初步的角色交换、邀请来访者镜观,也会对来访者有帮助。精微之处无止境,需要多多练习,也请老师多多督导。很喜欢老师现场示范如何从来访者的问题一步步导向来访的目标,这个由来访者和咨询师共创出来的目标,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特别是今天赖老师示范了如何点出一些来访者可能想要探索的议题,类似于从来访者带来的问题中抽丝剥茧,帮助他整理成几个选择题,让他选择最贴近此时此地的目标也算功能无量,很多来访者你询问他的来访目标,让他做简单题甚至是论述题,他确实会很蒙圈的。美好而充实的一天,谢谢伙伴们的全情投入!
@学员4:
今天我其实是有其他工作在兼顾的,但还是坚持努力把课程听完了,小组讨论也参加了。最大的感受就是“难”,如果再继续详细的说,是有很多实操的问题还把握不住。比如跟来访者确定咨询目标,给一些引导但又不能完全按咨询师的来,这其中就有来访者和咨询师谁走得快,往哪个方向走的问题。等确定了咨询目标后,怎么演出来又是个难题,定角的时候是用物品来代指自己,还是代指他人,其实我们操作起来时没有太明白。今天赖老师说的关于文化在个人身上的作用,做的练习特别好,让大家列出自己组内的清单去讨论,可以看到很多共性的文化,以及文化的多样和变迁。我平时感觉自己对文化的影响还是蛮敏锐的,但今天也还是觉得有被冲击到。后面可能要进入更深层次的实操练习,难度可能会更大吧,忐忑地期待。
@学员5:
咨询过程中很想把老师今天上课的内容应用到当下的咨询过程中,结果发现咨询过程中的自己是分裂的,扮演了咨询师和学生两个角色,总是考虑“应该怎么做了”,反而让咨询变得很生硬而且是断裂的。这个过程让我的觉察是不要刻意把知识或技能应用于咨询过程中,而且需要先把知识和技能融入自己的生活,把它们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之后才能顺其自然地将知识和技能融入咨询过程。所以,不用刻意去将心理剧的设景和赋能部分应用于工作中,先应用于自己的生活:)
@学员6:
今天进入文化的部分,提供文化视角,给予我很多灵感。当大家分享家庭规条、学校规条、社会规条,感觉受益良多。虽说人生而自由,但感觉更像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自己好像知道自己不自由,但从来没有坐下了好好梳理一遍。当有老师分享家庭规条中“懂事”“不可以说脏话”“衣着要朴素优雅大方不能时尚”的时候感觉有触动到。自己分享的部分是自己已经意识到的部分,而别人说出的部分是未曾意识到的,这里收获很多。我有很多地方被规训,但是从来没有意识到,或者压抑到潜意识里去了。但是当我意识到,我可能实现了迈向自由的第一步。
@学员7:
1.对不同文化下的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撞有了更多的看到,之前自己一直期待完美,认为理想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但是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很难真正的做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受到了不同时代潮流下的文化的影响,家庭与大文化背景,个体本身与外界环境都有交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个体,外界盘根错节交错影响致使我们个人也改变困难;另外,有觉察但是迟迟不行动,往往可能是因为如果要行动要改变,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对一直在舒适区或者动力不足的我们来说改变可能就尤为难了。
2.今天的讨论内容也让我有了一个更宽阔的眼界去看待来访者以及来访者所在的系统和关系世界,来访者的困扰和内心冲突可能是家庭问题,但必然也少不了家庭中的每个人所处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不同的影响,未来这些都可以纳入到对来访者的个案概念化里。
@学员8:
1.对文化有了更多的理解。也会想到咨询中案例受文化影响的部分。比如,有大四的学生因为感情受挫来咨询,而受挫的原因是遇人不淑,但更背后的原因是大四了还没谈过恋爱会觉得不完整,结果匆忙选择男伴。
2.开始了心理剧技术的实操,感觉打开了一个新大门,同时也感觉很晕。定角,赋能,景观人人观景十步,接下来的课程用心学习。
@学员9:
在角色交换中看到自己与他人
2020年6月15日至24日,我有幸参与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示范中心主办的《心理剧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校心理工作中的运用》培训,台北教育大学心理剧专家赖念华教授从心理剧的诞生——莫雷诺与哲卡的故事、心理剧的哲学基础、文化心理剧及案例演示与自我体验等方面呈现了心理剧的全貌及其极具特色的咨询效果,收获颇丰、思考良多,赖教授第一天开课说出的“我的人生没有遗憾,因为我的生命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角色交换”这句话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和兴趣,总结几天来的感悟,最大的启发来自以下三个观点。
角色交换
来参加培训之前,我对心理剧有挺多误解,一个是不需要脚本,“戏剧的自发性要在人们的真实情景中寻找”,另一个是以为心理剧是在演绎自己的过去,其实心理剧“在乎当下的经验,在乎此时此地”;也好奇心理剧如何做个别咨询如何进行个案概念化。
赖老师说“少数服从多数其实是让多数人去霸凌少数人,应该让这两个群体有对话的时间,说出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让对方听到,让群体可以再做选择,可以流动,产生新的群体动力”,而角色互换正是帮助双方相互听到的方法,知己知彼才能让关系得到调整和改变,不是选择A还是选择B的问题,而是通过角色互换彼此流动创造出灵活的新的可能性。赖老师的实例操作也很令人感动,比如让自己和去世的姐姐角色互换、让拟人化的“床”为来访者角色赋能等,通过改变位置、体验对方的角色、用主观感受来诠释相互的关系,呈现的效果无不体现了在心理剧里自己的确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
现实的三个层次
心理剧哲学认为现实有三个层次,真实现实,即生活本身、每天真实的生活;简化现实,即与特定社会情境有关联的现实;附加现实,即内在心理建构出来的现实,心理剧中可以使用超现实技巧如角色交换、镜观、独白等带来不可取代的拟真经验。
简化现实和附加现实也让我有所启发,以往在咨询中可能过于关注来访者的所谓“症状”,很多工作都为了消除“症状”而作,其实忽视了他有真实现实,他只是进入特殊场景时会不一样;心理剧里会时刻提醒他他有真实的一面,问题是特定情境下的问题,而不是这个人有问题;而附加现实可以帮助来访者完整的体验生命的一切可能,帮助来访者在真是无比的超现实中体验、洞察和改变,从自己呈现心理剧的经验中获得领悟。
咨询中的文化因素
第三天一整天的课老师着力让我们看到自己原生家庭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规条,不管是在小组分享还是在模拟咨询里,都在让我们反省自己身上的文化烙印以及如何带进自己的咨询中。确实,在我自己的咨询过程中其实有很多东西方文化拉扯的部分,比如有的来访者原生家庭非常纠缠,我可能会引导他脱离原生家庭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从未思考过这样的建议可能会对来访者造成更大的内心冲突,而心理剧中通过让来访者不断的角色互换帮助来访者扩大文化思维,理解对方受到什么文化的捆绑、帮助个案不断贴近文化的需求而让他知道适切地回应,改变僵化和冲突,迈向创造性的共同的可能性。
以上是这几天给我最大启发的知识点,今天下午的实操也确实让我感受到理解知识点相对容易要能应用于自己实际工作还是难度很大,场景布置的环节几乎无从下手,期待最后一天的课程,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更深入的学习。
感恩拥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再次感谢主办方的周到工作!
@学员10:
2020年6月22日星期一,心理剧培训进入第三天。
首先,赖老师主要让大家探讨了有哪些文化规条、家庭规条会影响个案?
讨论结束后,赖老师还提示了个案可能存在的地域性的差别,比如北方和南方不同的习惯以及城乡差异等。例如,好吃的留给别人,这是典型的牺牲自己,而不是照顾自己。而且在华人文化中,即使有一些情绪,人们通常选择的是隐藏,表露情绪是我们不熟悉的。因此,咨询师不能把问题仅看作个案的问题,而是要看TA的问题是建构在怎样的文化基础上。同时也要看到咨询师自己的家庭有哪些家庭规条?过去,家庭成员把很多事情都当成理所当然。
其次,在培训中提到,不断冲撞的关系也许可以促成一个改变。有时候来访者有觉察,但是没有想要从行动上去改变。因为真的想改变关系,就要从行动上改变。如果TA是既得利益者,改变了就会有损失。颠覆原来的话,自己会更辛苦,那很有可能就选择不行动。
再次,文化传承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但也会有差异性。比如,当你想说自己心里的话,对方听到这句话时感受是什么?会出现什么问题?有可能是因为对方也受到文化的影响,没法做到表里一致的部分。但是如果孩子还继续和父母表露需求,有时候父母就受伤了,就会开始有很多很悲情的部分。严厉的父母生气的时候就不认孩子了,关系产生破裂,很难修复,父母很委屈痛苦,认为把孩子养了这么大,孩子居然这么告诉我,而当孩子没法遵从的时候,就是不孝的行为。这是很多中国父母的困境,也是父母背后文化的拉扯。咨询师要看到之所以今天的个案和父母不同,是因为受到了什么洗礼。如果能够贴近文化的需求,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去区分什么是对错。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可以因不同的人,知道如何回应,发展出一个适切的回应,共同迈向另外一个可能性。少了文化视角的时候,怎么沟都不会通。父母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立刻改变的。父母不能改变是因为文化中有不断希望他们成为那样的样貌。亲子之间相互理解的过程需要创造出C、D、E方案。既不是A,又不是B。如果A、B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如果都坚持,就会产生僵化和冲突。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先理解对方受到什么文化的牵制或捆绑是有帮助的。妈妈为什么一定要认为孩子要听你的话。如果听你的话,孩子不快乐,还是妈妈要的吗?当孩子再回到自己角色的时候,才有能力去理解母亲。原来那句话的背后是因为妈妈从小就是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最后,练习的部分对我们的咨询工作启发很大。当来访者能量很低的时候,咨询师的主动性要高于来访者。来访者选择性很低的时候,可能要用非常引导性的方式。如果个案还有功能的状态,可以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是个案功能比较高的话,咨询师可以试着让个案表达是什么让TA做了这个决定?在处理校园个案时,如果个案动机是低的,引导性要比较强。比如,老师可能要先告诉来访者,探讨这件事对来访者工作生活上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目标澄清非常关键。在咨访关系没有建立的时候,咨询不可能往下走。强硬推进的话,个案也不会跟着咨询师往下走。因此,要先设定目标,强调共创。
@学员11:
之前听过赖念华老师的艺术治疗讲座和短期培训课程,去年初步接触到了心理剧。在实际案例现场治疗与教学中,感受到他人的生命事件与故事,也对心理剧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次课程开课至今,我了解了莫雷诺的故事、聆听了莫雷诺和哲卡的爱情故事,也了解到心理剧的哲学基础。更深深地沉浸于赖念华老师富有引导性和指引的语言魅力、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能力,迅速地发现问题症结并不漏痕迹循循善诱的操作方式。
团体心理治疗的始祖莫雷诺老师是弗洛伊德同时代杰出的心理学家,他提出的社会测量研究方法,人们可以了解人的人际知觉方式、团体凝聚力等团体特征。而有效的将西方心理治疗流派的理论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能够让人能加理解来访者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或行为,从而引导来访者自我审视产生改变。心理剧通过一系列戏剧活动,使参演者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呈现于舞台,以达到精神发泄,消除思想上的压力,增强其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从而使自我实现成为可能。
赖老师在课程中展示了自己咨询室的设置,各项设置的功能和意义,让我这个初入心理剧的学习者感受到了老师的细心和专业。赖老师还进行了一段简短的案例展示,看似简单的询问和表演却需要咨询师极细致的观察和极其丰富的经验。赖老师告诉我们在心理剧过程中,不要只看到来访者的语言的内容,来访者的身体姿势和行为都涵盖在看察的内容里。来访者的身体动作是什么,身体动作比语言要表达的可能更准确。课程分析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真实现实、简化现实和附加现实的联系,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与过去的连接的发掘和尺度的把握,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实践中磨炼。
心理剧的中心哲学是创造力准则。赖老师介绍了文化习俗、社会规范、家族规则、刻板印象、教育、法律、宗教等文化传承对于心理咨询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我重新审视了在学生心理辅导的工作中,家庭成员和家庭背景对于学生观念、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需要以来访者的文化传承、固有的行为模式为起点,结合一定的时空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如何从中带出来访者的改变的可能性,从而迈出个案概念化的第一步。
我虽然不是一个专职咨询师,但是,心理剧为我打开了工作的另外一扇窗,将心理剧的一些思考、观察和工作方式运用到学生工作中,可以让我更好的去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更好的引导和带领整个团队。
希望自己能够在之后的课程学习中更有收获,感谢赖老师,感谢主办方的精心组织和团队成员的分享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