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8日美丽心灵志愿者活动记录(第3组)

发布者:范家卉发布时间:2016-12-13浏览次数:548

活动时间:2010年12月18号15:00—16:00

活动地点:上海市儿童医院四楼病房

参加人员:

陈颖 吕慧 梅雨生 陈元捷 孙明明 周炎

活动内容:

由于护士数量有限,本次未在六楼进行团体活动,活动的内容为在病房中进行一对一的服务。

活动后总结:

    梅雨生、陈元捷和周炎三名同学是第二次到医院进行志愿者服务,与第一次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问题,但他们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吕慧老师和陈颖老师给三名同学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让三个同学收获很大。各名志愿者在总结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梅雨生:今天我遇到了一个需要沟通的孩子,陪着他玩,做游戏,他很开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观察了其家人之间的互动,发现家人根本不了解孩子的需要,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照顾孩子,比如不停地喂孩子水,而孩子一点都不渴,所以孩子感到很烦躁:怎么又要问我要不要吃东西?所以,我觉得家长非常不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

梅雨生提到的这个问题在这里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这不能说明家长不爱孩子,恰恰相反,只是他们爱孩子的方式不恰当,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跟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明白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从而使孩子得到最想得到的东西。

陈元捷我今天接触了两个孩子。第一个一开始表现出很强的阻抗,但沟通下来结果很好;第二个孩子不停的哭着,我试着去哄他,可他要的是妈妈,过了一会儿他妈妈终于来了哭声稍稍减缓,可是依然哭着...许久许久,他妈妈的情绪也开始烦躁,看着他们我真的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只能在眼神上表示关注、给予支持......此时感到了自己的无力与一种揪心。我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是应该先去安抚孩子还是家长?

针对这个困惑,吕老师和陈老师给出了建议:我们应该首先安抚母亲的情绪,让母亲去关注孩子,因为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家长尤其是母亲的安抚,我们也可以同家长一起去安抚孩子,另外,在遇到情绪不稳定的母亲时,最好请女性志愿者来介入,对男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孙明明:对于我来说,今天是最有触动的一次,第一次觉得我们心理学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今天遇到的就是上次提到的那个问题家庭,进去时孩子躺在床上,我就坐下来陪他,妈妈没理我,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我就一直陪着,十分钟后,妈妈终于打开话匣子了。聊下来我发现,这个家庭存在严重的家庭暴力。夫妻长期吵架打架,孩子看不惯,拿玩具打爸爸,这个家里还有一个女儿在读大学,上次夫妻俩吵架时,女儿也在现场,便写了一份家庭协议书,协议书规定爸爸负责去筹钱给弟弟看病,妈妈在医院照看,这中间爸爸不许打妈妈......请问,面对这样一个家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针对明明学姐提出的这个疑惑,两个老师一致认为我们当前首先应该做的是缓解妈妈的压力,调节父母的情绪,我们要把这个家庭的情况交接下去,让其他组成员也来关注这个家庭,帮助这个家庭,把它列为我们的特别服务对象。

周炎:我今天去那个病房时,一开始没发现上次来时陪伴的那个小女孩——梅美丽,在我跟另外一个孩子聊天时,总感觉有人在看我,转身一看,发现美丽正面带笑容看着我,当我叫出她的名字时,她笑得更灿烂了!那一刻,我更加坚信了: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是,有人叫出自己的名字。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拜美丽为师,学习折纸鹤,她教得很有耐心,我也学的很认真,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实在是太差了,老是出错,便不停地向她请教,我手忙脚乱的样子惹得她哈哈大笑,银铃般的笑声引来病房里所有人的关注,几个妈妈过来围观,一个劲的夸美丽手巧聪明,她听到大家夸她很开心,我注意到一旁静静地注视着孩子的美丽妈妈,此刻脸上也笑成一朵灿烂的花!在我的鼓励下,有两个妈妈也加入了我们,学习折纸鹤。那一刻,我忘记了这里是病房,外面虽然已是初冬的天气,前两天才下过一场雪,但房内却是暖意融融。大家都在享受此时此刻的快乐!

吕慧老师我今天去跟上次交接下来的那个家庭进行沟通,发现孩子跟母亲间存在着矛盾。家长压力很大,因为孩子生病住院,自己不是上海本地人,还要在外面租房子,经济负担很重。不过孩子情况还好,非常乐观,他喜欢画画,讲故事,我就引导着孩子找出自己的优点,他很开心。但同时他也有没有面对的东西,比如他的病。不过,我觉得我们应该关注积极的东西,尤其是要关注家长的情绪,家长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心情。

陈莹老师对于大家存在的一个不知道怎么跟家长孩子展开沟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来做,先向他们介绍自己,说我们是美丽心灵志愿者,每周都会有人来这边服务,问他们有没有参加过我们的活动等等。的确,有很多孩子,虽然只参加了一次团体活动,却深深的记下来了。还有啊,我们统一的服装,也可以让他们记住我们,我们要把这种服务做成一种延续性的行为,虽然我们不能每周来,但我们这个组织每周都有人来。

  在讨论过程中,办公室里来了一个戴着口罩的小姑娘,大约10来岁的样子,老师叫她小怡。她是白血病患儿,不过她也是志愿者,此是想起她就是王老师和我们提过,想要申请加入志愿者的小朋友,她说得病孩子的心理她最了解,听了王老师的叙述与她的感受心中难免有些感慨;而今真的见到她,看着她那双水水的、可人的眼睛,感到了一种稚嫩的成熟与一份对生命的渴望——一种带着灵气的生命力。她今天来检查白细胞,结果正常,所以很兴奋。看到她高兴的样子,我们同样也感到很高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陈颖老师的一个举动让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陈老师这次带来了母亲亲自折的一串千纸鹤,送给了一个小朋友,同病房的另一个孩子看到了也想要,还有一个要出院的孩子,陈老师也想送她一串,便打电话回家让丈夫开车再送来两串,在我们讨论快要接近尾声时,陈老师先生来了,带来了两串纸鹤,陈老师送给了两个孩子。我发现,虽然今天只是陈老师一个人来医院做志愿者关爱白血病儿童,但实际上站在她背后的家人也都在奉献自己的爱心,比如陈老师的母亲,陈老师的丈夫。当我给大家讲这一点时,陈老师谦虚的说自己没有这么伟大。吕慧老师说:很好,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我们来关爱白血病儿童,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种爱心活动传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是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